- 索 引 号:3704023704020008/2022-00910
- 主题分类:简明问答
- 发布机构: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时间:2022年03月03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22年03月03日
- 标 题:简明问答:市中区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 效力状态:有效
简明问答:市中区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问:《市中区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到2025年,实现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残疾人基本民生得到稳定保障,残疾人获得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活品质得到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问:《规划》对“十四五”期间残疾人社会保障项目方面,有哪些具体安排?
答:“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综合服务平台以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为导向,聚焦 16周岁以上困难且有需求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群体,依托基层公共服务设施, 建设集残疾人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康复训练、技能培训、 文化体育、志愿服务、心理疏导、交流互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机构,采用“平台+服务”的形式,汇集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为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常态化的基本服务。
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符合条件的低保边缘家庭中的残疾人,经 本人申请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对残疾人使用语音、流量、宽带等信息消费套餐给予半价以上优惠,减免残疾人使用助残公益类移动互联网应用(APP)流量资费。 村(社区)委会和残疾人协会对困难残疾人开展经常性走访探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协助解决。重度残疾人数量和服务需求较多的乡镇(街道)可建立集中照护服务机构;有条件的村(社区)依托公共服务设施,为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 照护或日间照料、居家服务、邻里互助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化 照护服务。
问:残疾人健康和康复服务项目有哪些?
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康复医疗、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及支持性服务等基本康复服务。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为符合条件的听力残疾儿童、肢体残疾儿童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救助手术和肢残矫治救助手术,为有辅助器具需求的残疾儿童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等服务。
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规范提升项目。规范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改扩建或新建示范性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依法取得医疗、教育等资质,设施设备、技术人员达到一定规模、能为残疾儿童提供医康教融合的规范高效救助服务。
脑瘫儿童康复救助专项行动。推动脑瘫儿童残疾预防、筛查诊断、康复医疗、康教融合等全流程救助,不断满足脑瘫儿童全面康复需求。
中途致残残疾人康复救助专项行动。探索和创新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模式,为符合条件的脊髓损伤、语后聋、中途失明等中途致残残疾人提供功能重建康复救助,帮助其融入社会;探索开展精神障碍患者家属专家交流互助等残疾人互助康复项目。
问:如何保障残疾人就业?
答:《规划》明确完善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制度,规范按比例就业审核,实现“全程网办”。未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且拒缴、少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纳入用人单位信用记录。稳定残疾人集中就业,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鼓励残疾人通过新就业形态实现就业。积极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城乡公益性岗位,进一步扩大残疾人安置规模。加大辅助性就业机构支持力度,为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就近就便就业提供服务。按照盲人按摩服务地方标准,扶持和规范盲人按摩产业发展。开辟盲人在文化艺术、心理卫生和互联网服务等领域就业新渠道。
问:如果加强残疾人教育保障?
答:《规划》要求加快发展医教、康教结合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建立完善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义务教育办学体系,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继续实施残疾人大学生扶残助学和励志助学项目,为残疾学生参加国家教育考试和部分职业考试提供便利。
问:如何建设无障碍设施,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活动?
答?在新型城镇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及社区建设中统筹推进无障碍建设和改造。提高无障碍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城区道路、公共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和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等加快开展无障碍建设和改造。提高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水平,与辅助器具适配做好有效衔接。推动政府门户网站、办事系统实现无障碍服务。加快推广普惠便利的电信服务,完善网络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在无障碍领域的应用。
问:如何保障《规划》落到实处?
答:进一步落实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领导工作机制,定期听取残疾人工作汇报,研究部署残疾人事业发展。区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及相关部门要加强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和跟踪问效,及时发现和解决执行中的问题,在“十四五”中期和期末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政府将残疾人事业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残疾人民生保障和残疾人事业的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