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枣庄市市中区人民政府网站! 今天是:

无障碍| 繁体 | 简体|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扩大有效投资政策规划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公开专题 > 重大建设项目 > 扩大有效投资政策规划

【规划】市中区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作者: 更新时间:2023-04-16 12:59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202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走在前、开新局”,积极融入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紧扣“工业强市、产业兴市”部署要求,以“重点工作突破年”为抓手,以工作加力提速为主线,坚持“工业强区、产业兴区、城建立区”战略,锚定“事争一流、再创辉煌”目标,努力打造工业强、产业兴、城乡美、群众富、发展质量高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计划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左右;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以上;

——税收收入增长6.5%以上;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平稳增长;

——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年度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聚焦工业发展提速,全面培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持续抢跑新能源赛道,重点围绕泰和、泉为两家链主企业,加快产业集聚,支持泰和科技扩展开发水处理剂上下游新品,有序实施年产10万吨电解液、CEC等项目建设,助推磷酸铁锂高端正极材料、VC电解液添加剂等项目投产达效,有序抓好泉为异质结光伏组件及储能产品、华电枣庄银山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从材料制造到场景应用的光伏全产业链零碳智慧园区。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深化与中国建材集团、中国建材总院战略合作,推动光子材料产业园、特种玻璃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力争年营业收入突破110亿元。培育壮大新医药产业,加快推进海木动保GMP产业基地、瑞立康肝素系列产品生产线建设,启动实施中盛世电子医疗器械产业园、鼎誉达医疗生产基地等项目,擦亮“中国兽药谷”金字招牌。打通纺织服装产业全产业链,加快福凯数字化智慧纺织项目建设,深化鲁瑞针织与上海嘉麟杰合作,推动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集群化方向转变。推动矿山和建材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加快中联日产4000吨熟料节能低碳技改、刘岭铁矿智能化改造等项目建设,整合重启金正矿业,积极推进十里泉电厂混改和超超临界机组等项目投资,持续提升产业“含金量”“含绿量”。二是坚持科技赋能创新驱动。探索建设一批院士工作站、工程研究中心等高层次创新平台,支持启迪之星争创国家级孵化器、泰和科技争创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光子科技争创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新增省市级创新平台15家以上。实施“雏鹰”“助飞”“头雁”梯次培育计划,年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30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抓好氢力新材料节能升级、艾邦斯微米精度不锈钢棒扩建等技改项目建设,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15%以上。丰富拓展“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年内新增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企业2家,省级以上数字经济园区发展到3家。三是突出园区定位特色发展。突出园区主战场、主阵地定位,推动园区在产业集聚、空间集约上做文章,提升园区贡献度。枣庄经济开发区以“千亿级园区”目标引领发展,推进鲁南大健康产业园、中建材新材料产业园等6个“区中园”建设,力争3年内2个迈入百亿元行列;启动过境油气管线迁改、园区道路建设改造,完善供气、供热、污水处理等设施配套;健全项目准入和退出机制,腾退低效用地企业6家以上,盘活土地300亩。支持枣庄纺织工业园、枣庄民营科技园等4个“区外园”立足功能定位和产业特色,引进优质资源,加快产业集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聚焦项目建设提速,力争高质量发展新突破。一是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总投资398.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9亿元的74个实施类重点项目建设,推进航玻大玻璃深加工、鼎晟源锂电池等45个项目尽快开工,中建材先进光子材料、魔意智能制造等项目提速建设。盯紧靠上总投资446.7亿元的59个准备类重点项目,突出抓好总投资40亿元的中建材高性能气凝胶复合保温材料、总投资20.2亿元的绿色环保装配式建筑产业园等项目,推动尽快落地建设。聚焦园区基础设施、城市改造更新、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持续加大政策资金争取力度。二是着力抓好“双招双引”。紧扣10条特色产业链,聚焦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重点区域,深化与“四类500强”区域性总部、产业链龙头、高精尖企业对接合作,精准开展招商活动,力争招引过100亿元项目不少于2个、过50亿元项目3个以上、过10亿元项目11个以上,实际利用外资8000万美元以上。办好“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高校直通车”等品牌活动,深化“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培育国家级人才1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引进高层次人才15人,优化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住房等保障,让各类人才安心舒心创新创业。三是着力抓好营商环境提升。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流程再造,紧盯压缩时限、降低成本、提高便利度等关键环节,推动更多事项“一件事一次办”,擦亮“枣办好·看市中”政务服务品牌。完善区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扩展“审批不出镇”范围,实现居民个人事项就近办理,打造“一刻钟政务服务圈”。常态化开展“百名科长大家评”,延伸开展“百名局长大家评”,推动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评选一批功勋企业家、优秀企业家和行业领军企业家,营造尊商重商亲商安商浓厚氛围。四是大力深化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6大国有企业加快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积极探索项目化运作方式,加快推进梨花山绿色矿山建设、鸣翠苑三期等重点项目进程,推动国有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持续增长。不断增强国资平台对产业投资的支撑引导作用,探索建立枣庄科创基金港,吸引更多基金管理、资产管理、金融租赁等企业落户市中,推动金融机构、投融资平台与企业深度合作,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资金支持。

(三)聚焦城市建设提速,优化提升城市发展空间。一是优化空间布局。加快推进新区、老城、市南“三区”共建,全面提升城市辨识度和影响力。新区建设着力推进永安产城融合示范片区建设,精心雕琢朱子埠水系生态景观,加快实施万达广场等项目,打造具备现代风范的时尚消费引领区、文体融合休闲区、高端商务会客区、总部经济集聚区。老城更新坚持提品质与塑颜值并行,完善升级道路设施、绿地游园、休闲广场、公共服务等设施配套,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兴文化片区和铁路文化绿廊,打造凸显市中人文风貌的高品质人居环境。市南崛起重点推进枣庄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项目,加大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产业招引培育,科学布局专家公寓、创业中心,全力建设未来之城、创新创业之城和现代化产教融合示范区。二是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实施S103济枣线改建和S241临徐线、S321枣梁线改造,启动枣庄东站换边、龙头路西延等项目建设,改造提升西昌路、人民路、解放南路,打通东盛路、市南九路等“断头路”。扎实推进前岭、建材市场等棚改安置区建设和文馨花园、四季园等55个老旧小区改造,新建改造雨污分流管网34公里、热力管网22公里、燃气管网50公里、供水管网26公里,完成10条背街小巷改造、8条道路“飞线”整治、15处路口景观小品焕新,新改建绿地游园8处、绿化节点7处,实施人民公园、光明广场等夜景灯光亮化。增设5G基站210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300处。依托智慧管理平台,加强智慧城管、智慧社区、智慧消防、智能防汛多场景协同应用,推动城市管理能力大提升。三是提升城市品质。支持贵诚、大润发等龙头企业建立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盘活中央广场、鲁南水城等核心地段商业资源,积极培育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引导鲁南直播电商智慧产业园、胖虎电商直播基地等平台大力发展新电商经济,推动线上线下消费双向提升;繁荣发展以吉品街、香港街、1878民国风情街为代表的夜间经济、街区经济、名店经济,以服务业转型升级带动城市经济繁荣、城市品质提升。

(四)聚焦乡村振兴提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是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粮食安全。积极发展城郊农业、精致农业,加快沃农智慧农业产业园、“枣庄皱皮辣椒”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力争市级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90家。大力发展中高端预制食品、功能性食品产业,加快腾达中央厨房、思克奇奶酪制品项目建设,发挥久旭生物、兄弟食品等企业带动作用,推动农产品加工向全产业链延伸、向精深方向发展,力争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6家以上,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家以上,新认定市级以上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3个。二是推进乡村面貌持续改善。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进水、电、气、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乡村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配套。纵深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四季”会战,持续抓好厕所革命和城乡环卫一体化,年内完成15个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建改善农村道路50公里,新增清洁取暖3800户,提升镇级生活垃圾中转站5处。开展乡村振兴“示范村、特色村、精品村”创建行动,重点打造孟庄花果飘香生态片区等6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及薄板泉生态小镇、云谷康养小镇等特色文旅小镇,争创省、市级美丽乡村6个,景区化村庄2个。三是推进农民增收生活富足。拓宽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新培育一批电商直播淘宝村,提升农民增收空间。积极引导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深入实施集体经济三年强村计划,深化“三资”清理,规范集体经济组织运行,全区村级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多渠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壮大乡村新时代工匠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训高素质农民及农村实用人才70名以上。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运行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兜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五)聚焦民生保障提速,推动发展成果共建共享。一是强化民生保障能力。持续加大民生投入,高质量办好10件惠民实事。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就业,深化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年内新增城镇就业6000人以上。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社保医保扩面征缴,稳步提高社保待遇标准。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全面落实社会救助、抚恤优待、大病保险等托底政策,统筹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和残疾人福利保障,确保困难群众生活基本稳定。二是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加快推进东海路小学、十六中南校、职业中专等7所学校建设,实施强校扩优和结对共建,持续巩固“双减”“三名工程”“四项服务”等教改成果,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特色多样、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继续推进枣庄市人民医院、山东健康集团枣庄医院新院项目建设,努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事业,建成一批日间照料中心和长者食堂,不断提高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完善城乡书房、文化驿站、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等硬件设施,开展文化惠民演出、公益电影放映不少于1600场次。三是夯实公共安全基础。加快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强化疫情监测,提升医疗救治水平,增强应急能力。构建全链条、全过程、全覆盖安全监管体系,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强化森林防火、防汛抗旱、恶劣气候应急处置,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全力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四是落实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筹推动“四源”联合防治,深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力争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40天。启动周村水库增容工程,加快郭里集支流、税郭支流等河道治理,推动水资源高效利用和重点河道水质稳定达标。扎实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建设提升生态廊道10公里、环城绿道7公里,修复山体5处,新增造林面积1000亩。纵深推进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推动增长方式全面绿色转型。统筹抓好地方志修编、档案管理、广播电视、民族宗教、防灾减灾、国防动员、妇女儿童、计划生育、财政金融、统计审计及社会慈善等工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摘自《关于枣庄市市中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中共市中区委、市中区人民政府主办 各镇街、区直部门内容保障

市中区大数据中心建设 地址:枣庄市市中区君山中路321号 邮编:27710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2)3921308 举报邮箱:szqxxglzx@zz.shandong.cn

网站备案:鲁ICP备07002590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3704020008  鲁公网安备:37040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