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为认真落实全市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凸显教学过程管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教学过程的科学性、计划性和规范性,全面提升教学效能,根据我校“站在新起点,瞄准新目标,构建新格局,实现新跨越”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二、任务目标
1.推行晨读学案,提升晨读效能。
2.推行课时导学案,提升课堂效能。
3.推行限时作业,作业试卷化、作业考试化,提升学生自习效能。
4.推行有效教研,以学情、教材、教法、课堂、课标、高考研究为着力点,提升教研活动效能。
三、工作机构
组 长:高 潮
副组长:邢安伟 张开营 刘成欣
成 员:杜志法 贾传利 颜永泽 高 玲 王中伟
陶 强 刘利平 王华康 惠凌峰 江 溪
四、具体措施
(一)推行晨读学案
1.晨读时间划分
第一阶段:
7:00——7:30,自主性晨读(以文综、理综等为主)。
第二阶段:
7:30——7:50,指定性晨读(以语文、英语为主)。
说明:晨读时间、科目运行表,由年级根据课程表自主确定。
2.晨读学案要求
(1)备课组长领导本组教师编制晨读学案(以预习、复习、检测、积累、应考为主要目的)。
(2)每周五之前,完成下一周晨读学案的编制、印制。
(3)目标精准,内容具体,定时定量,要求明确,一日一清。
(4)晨读学案要紧扣教材、紧扣高考、紧扣题型(专题或微专题)、紧扣学科核心素养等进行设计,禁止以某一本资料代替晨读学案。
(5)重背诵,重阅读,重积累,重检测,重反馈。
(6)每天7:00前,由各班学习委员发到学生手中。
(7)晨读学案必须超前准备,可以一次下发一周的学案,明确完成的具体时间,教师及时跟进检查。
3.晨读管理评价
(1)第一阶段,由班主任负责管理。
(2)第二阶段,由学科教师负责管理、指导、评价。
(二)推行课时导学案
1.导学案要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课堂教学理念,立足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教学目标。
目标导学(1分钟左右):
学生主体(10分钟左右): 读书、审题、做题、讨论等。
教师主导(15分钟左右): 启发、诱导、点拨、拓展、纠错、讨论。
课堂训练(14分钟左右):像考试一样独立完成。
训练讲评(5分钟左右):校对答案,当堂反馈。
2.实行电子备课。在备课组长领导下进行备课(同一年级人数较少的学科,可以南北校分工合作,导学案共建共享),每课时确定1名主备人,进行导学案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层次,可给实验班学生设计附加题(例题和习题、以中档题为主)。主备人要紧扣新教材、新课标和新高考对教材、教辅、高考试题、经典模拟试题等进行系统梳理、高度整合、深度加工,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优质导学案,要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充实,环节清楚,高效实用。教学素材的选取要注重“新材料、新情景、新角度”。例题和习题的选取要注重基础性、适量性、典型性、应用新、综合性、创新型(新授课以课本中的练习、习题为主;复习课以低中档的典型模拟题、高考题为主)。
3.备课组长对主备人的导学案进行第一次审核,提出修改意见后,主备人进行二次备课。
4.备课组长对主备人的导学案进行第二次审核,提出修改意见,直至合格,签字后,统一印制(导学案的主备人和审核人要签名)。
5.导学案模板,根据学科自身特点,自主确定。
6.严禁用资料代替导学案,导学案要设计互动环节,可将资料中的习题列入导学案,限时限量,当堂完成。
(三)推行限时作业
学生自习课分为学科自习课和公共自习课。
1.公共自习课。公共自习课(第8节课)班主任监督学生完成梳理总结,由学生自主支配,主要用来整理笔记、改错和探究疑难问题。
2.学科自习课。主要用于限时作业(各科控制在25分钟内完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科目、规定范围的作业(作业试卷化)。
3.在备课组长指导下命制限时作业(作业试卷化,紧扣教学进度、高考题型),必须精选好题,必须按时布置、按时完成、按时收缴、按时批改、按时讲评。
4.限时作业由年级处根据当天课程统筹安排。第一节、第二节晚自习安排限时作业;第三节晚自习安排公共自习,辅导教师顺延看班,不得讲课。
5.当天没有课的学科不要布置限时作业,可安排复习、预习等任务。
(四)推行有效教研
1.学科教研活动,每月一次,由教研组长组织进行。集中学习新《课程纲要》“新课堂达标活动方案”和与高考相关的教学检测考试方法。对本学科的晒课(赛课)活动进行说课、评课、研讨交流。
2.备课组教研,每周三第七、八节课集中进行,由备课组长组织进行。对上一周晒课(赛课)活动进行总结研讨,安排下一周晒课(赛课)活动。
3.备课组长分工,安排下一周“晨读学案”“课时导学案”“限时作业”的编制工作,按要求、高质量完成编制、审核、印制、实施等工作,“晨读学案”“课时导学案”“限时作业”电子稿报年级处备案(每学年结束,传承给下一届)。
中共市中区委、市中区人民政府主办 各镇街、区直部门内容保障
市中区大数据中心建设 地址:枣庄市市中区君山中路321号 邮编:27710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2)3921308 举报邮箱:szqxxglzx@zz.shandong.cn
网站备案:鲁ICP备07002590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3704020008 鲁公网安备:37040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