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感情,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学校十分重视艺术教育,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继续按照《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开展艺术教育工作,取得了新的进步和成绩,现将我校2022年艺术教育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艺术课程建设
我校能够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照要求开齐开足音乐、美术课。我校艺术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按规定选用国家审定通过的音乐,美术教材。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能够根据学生发展需求正常性的开展教育活动,拓展教学内容,较好的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育目标。
二、艺术教师配备
我校目前有1 600名学生,教职工107人,开设36个教学班。有音乐教室一个,美术室一个,乒乓球训练馆一个,按照课程计划开设艺术课程的要求,艺术老师配备数量够用,其中音乐专职教师6名,美术专职教师5名,体育专职教师7名。我校艺术教师均为本科以上学历,美术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一人,学历水平达到国家标准,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等比较合理,队伍比较稳定。
在艺术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十分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方法科学合理,教学手段多样化,应用得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能主动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体,获得生动的审美体验,全体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
我校艺术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有团队合作精神,教学态度认真,能较好的完成艺术教育工作任务,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组织辅导艺术活动的能力,艺术教师能够认真参加市区和学校组织的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
三、艺术教育管理
我校有一名副校长分管艺术教育工作,建立艺术教育工作制度,艺术教育纳入学校长期发展规划,学校年度工作计划中也列入艺术教育的工作内容,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成立艺术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形成艺术教育科研和教改的良好风气。
学校建立艺术活动的管理组织。有少先队和艺术组负责指导全校艺术教育活动,能较好的发挥少先队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参加校外艺术比赛或艺术活动,及时上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备案。
我校坚持根据教学目标认真组织实施有效的期末考查和毕业考核,考核结果计入学生评价手册和学籍档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比较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表现,我校在评选先进、职称评聘时艺术教师享有和其他教师同等的待遇。其工作量(包括艺术课和课外艺术活动辅导等)计算合理。
四、艺术教育经费投入和设施设备
我校一直加大对于艺术教育经费的投入,齐全的硬件设施为特色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学校有美术教室一个,音乐教室好一个,其他艺术器材配备齐。
五、课外艺术活动
我校的艺术教育突出育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有计划的开展积极向上,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艺术活动,能结合重大节日庆典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不参加任何商业性的庆典活动。我校开展的艺术活动是群众性的活动,从编导,排练到展示学生均全员参与,大多数学生每人能参加一项艺术活动,建立课外艺术活动组织,积极开展活动,基本能满足学生课外艺术活动的需要。
学校根据自身条件,结合重大节日庆典开展艺术活动,每年举办一次综合性的校园艺术节活动,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艺术展演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22年获得市中区校园艺术节活动一等奖、省二等奖。
六、校园文化环境
我校充分开发艺术活动软硬件资源,营造艺术化的校园环境。
1. 积极营造艺术文化环境。学校有历代名人塑像八个。“志存高远”艺术雕塑一个。
2. 努力构建了人文化的艺术课堂教学。多年来我校着力构建了人文化的艺术。课堂特色教学模式,美术课堂教学以活动教学为主线,以情感体验为纽带,以美为境界,在动中学、学中思、乐中画。在动态的开放的活动和情境中感受美,理解美,体验美,参与美,创造美,拓展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按照“晓理动情、持恒创新”的思路,让学生自主参与,以形象直观、灵活多样的方法做到了基于教材而不局限于教材。
3. 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校艺术活动。学校结合“六一”“国庆”“元旦”等节假日开展校园艺术节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
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过去的一年,经过学校师生共同努力,艺术教育有了新的起色,我校围绕着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从教师的学生,从社会到家长,对艺术教育有的新的认识,学校基本形成了艺术特色教育的氛围,学生的艺术水平,观赏能力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提高。
中共市中区委、市中区人民政府主办 各镇街、区直部门内容保障
市中区大数据中心建设 地址:枣庄市市中区君山中路321号 邮编:27710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2)3921308 举报邮箱:szqxxglzx@zz.shandong.cn
网站备案:鲁ICP备07002590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3704020008 鲁公网安备:37040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