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全区“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实施的关键年,建设路小学将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攻坚克难的决心与信心,凝心聚力、智慧叠加、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劲动能,共同开启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经过反复探讨、论证,制定市中区建设路小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思想,以市教育局、区教体局工作要点为主要依据,以学校三年规划为理论引导,坚持“站在教育前沿办教育”和“做顶天立地的教育”的办学思路,认真落实“一套模式、三重支撑、六项建设”(1+3+6发展战略)全环境立德树人的发展战略,以担当教育为核心,以书香校园建设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支点,以科技创新人工智能作为撬动学校快速发展的突破口,着力培养学生的担当素养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争创齐鲁一流名校。
二、工作目标
以党建融合为统领,全方位推进“党建+N”管理模式,持续打造学校“担当教育”特色品牌;以“信息科创”建设为创新主线,以“书香校园”建设为基本内涵,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基本保障,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实施路径,以“四支队伍”建设为重要举措,以“家校共育”建设为实践基地,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科学素养,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满意度。确保学校各项工作均位于区先进行列,争取跨入市级优秀行列。
(一)中心工作:
以党建融合为统领,全方位推进“党建+N”管理模式,持续打造“担当教育”特色品牌。
(二)重点工作:
1.以课程改革为龙头,科学优化课程体系建设,聚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以全员育人为主线,继续加强四支队伍建设,巧妙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三)特色工作:
1.以社团活动为平台,高调推进信息科创建设,努力培育学生科学素养。
2.以品味书香为抓手,不断强化书香校园建设,竭力丰厚学校文化底蕴。
3.以实践基地为依托,积极推动家校共育建设,合力引领学生健康生活。
(四)攻坚工作:
以干部思想能力作风建设落地见效年活动为主线,持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打赢信访减存控增攻坚战。
三、中心工作措施:
(一)中心工作:以党建融合为统领,全方位推进“党建+N”管理模式,持续打造“担当教育”特色品牌。
(二)工作措施
1.推进“党建+N”管理模式。在党支部的引领下,深化“一校一品”党建品牌建设,持续推进深化“党建+信息科创建设”,培育学生科学素养;推进“党建+书香学校建设”,丰厚学生文化底蕴;强化“党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师生担当精神;推动“党建+课程体系建设”,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加强“党建+四支队伍建设”,引领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党建+家校共育建设”,促进学生健康生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责任制,实行人事、招生、评先表模、职称评定、岗位设置等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制度;持续深化“党建+担当教育建设”,提升党员干部和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主动抬高标杆,积极主动作为,奋力争先占位。
2.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在党支部的领导和引领下,严格执行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压紧压实“一岗双责”和“全员育人导师制”,当好“班长”做好“服务”,党建统领培根铸魂,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实施“三块五线制”管理,“三块”指年级组、后勤组、行政组;“五线”指德育线、教学线、安全线、后勤线、行政线,强化校级干部线条负责制和年级主任负责制。严格实施新修订的《学校行为识别手册》,扎紧制度的笼子,用制度约束人、管理人、激励人。
3.完善担当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开展担当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和研究,建设并完善学校担当教育课程体系,将担当教育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深化课程融合,把担当教育全方位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去,进一步丰富担当教育的内涵;通过挖掘现有课程中担当教育内容,开发学校担当教育校本课程、实践活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全员育人导师制等课程建设,积极拓展担当教育的外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担当素养,充分发挥驱动层的核心和领导作用,全面推动担当教育落实落地。
4.打造担当教育品牌。加强民主治校,定期召开教代会,充分发挥工会的联系纽带、贴心服务、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激发教职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担当精神;充分发挥工会、大队委、少先队和学生社团等群团组织育人作用,共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将学科知识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守正创新立德树人,培育师生的担当意识,打造“做顶天立地的教育”品牌;全面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建立一生一导师档案,深入掌握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引导、学业指导、心理辅导等,助力学生健康成长;不断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以书香校园、科技创新、劳动教育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完善担当教育课程体系,以书香建设助推文化强国,以科技创新支撑民族复兴,以劳动教育涵养自立自强。
四:重点工作措施:
(一)以课程改革为龙头,科学优化课程体系建设,聚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1.建树先进办学理念。学校不断提炼建树担当教育、书香校园、科技创新等文化理念,丰富其精神内涵,让其成为师生行为的指导,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持和力量支撑;通过活动开展、氛围营造、舆论宣传等形式,逐步构建起包容人文校园、课程体系、育人方式、管理理念等丰富内涵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校园、书香校园、平安校园。
2.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作用。依托学校名师工作室,促进教师共同成长。建设路小学现有三个市级兼职教研员名师工作室,学校充分发挥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学校和联研共同体学校教师共同成长。
3.完善课堂评价体系。以信息技术3.0双师课堂为载体,构建理想课堂互动模式,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实现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成基于信息化、大数据的课堂评价体系,促进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4.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学校借助“四节”课,即“党员教师示范课”、“骨干教师示范课”、“中青年教师研讨课”、“新教师过关课”,努力改变教师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科能力培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全力打造自主、高效的理想课堂,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教学质量跨入市级先进行列。
(二)以全员育人为主线,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巧妙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1.领导班子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党建+N”管理模式,打造“一校一品”党建特色品牌,夯实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加强班子队伍建设,层层压实责任,细化任务分工,传导服务理念,把加强党建工作与教育工作融为一体。
2.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以名优教师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龙头,带动学校学科建设,打造学科特色品牌,提升学校在区域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以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引领骨干教师专业化成长,加强骨干教师建设力度,展示骨干教师课堂教学成果,促进学科建设,在区域形成影响力。
3.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鉴于学校教师成分复杂,合同制教师和自聘教师队伍庞大,学校要不断优化青年教师培训平台和培养策略,及时展示培养成果,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成为学校学科业务骨干。
4.优秀家长队伍建设。学校不断创新“家长进校园”路径,深入开展家校社协同共育和家庭教育指导团进社区活动,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和管理中来。
五、特色工作措施:
(一)以社团活动为平台,高调推进信息科创建设,努力培育学生科学素养。
1.创新科学素养培养路径。学校以科技创新人工智能作为撬动学校快速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不断探索和创新科学素养培养路径,全力推进学校科普教育、科技创新常态化纵深化开展。
2.规划科学素养课程体系。扎实推进“基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学校课程特色创新实践”,以科学课程为总抓手,重视顶层设计,进一步深化学科融合,不断完善以科学学科为主体的科学素养培养的课程体系。
3.发挥科技实践基地作用。学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及人工智能实验室”、“无土栽培劳动实践教室”、“科普知识长廊”、“科技作品展示长廊”等实践基地的作用,扎实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为学生的科创活动提供广阔的舞台。
4.开展多彩的科技社团活动。学校全面开设3D打印、科技小制作、机器人编程、无人机编程、遥控航模、“DIY”小小科学家等科技社团20余个,选拔优秀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和训练,定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科技制作、遥控航模科普宣传、校园科技节、科技嘉年华等活动,不断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引领学生站在科技的最前沿,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积极提升学生的创新和担当精神。
(二)以品味书香为抓手,不断深化书香校园建设,竭力丰厚学校文化底蕴。
1.深化书香校园品牌建设。紧紧围绕打造“担当教育”特色学校这一核心工作,持续推进规范汉字书写、甲骨文、经典吟诵、书香校园等特色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赓续传统文化血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按照“学生主体、全员参与、学校为主、辐射家长”的思路和“内容充实、形式多样、鼓励创新、持之以恒”的要求,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师生共读、亲子共读、读书分享、经验交流、校园读书节等活动,引导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让读书改变师生的行走方式;引领师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积极开展“赓续红色基因”、“校园文化节”等主题实践活动,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强国有我和责任担当精神。
3.打造鲜明的校园文化。学校不断提升学校静态文化品位,丰富校园动态文化活动,构建和完善“担当--臻于至善”理念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品质发展;充分挖掘学校历史文化,不断完善学校荣誉墙,激发师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有序推进以“担当教育”为体系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改造工程,进一步美化、靓化校园,做到一草一木都育人,让校园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
4.学生设计级部文化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动手设计级部文化墙,文化墙板块分为科技创新、担当教育、劳动教育、书香校园、雷锋精神、才艺展示等,一个班级完成一个板块,并定期进行更换,强化行为文化示范引领作用,让级部和班级文化内植于心、外化于行,滋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和向上向善的天性。
(三)以实践基地为依托,积极推动“家校共育建设,合力引领学生健康生活。
1.建立完善家校共育制度。我校以“山东省家庭教育实践基地”为依托,积极争取社会、家长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建立社区、家校联系制度,确保家校共育落实落地。
2.耐心倾听家长心声。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家长意见征求等方式,鼓励家长参与校所管理,通过开展家长志愿者、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家校活动,引领家长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助力学校教育。
3.扎实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学校制定详实的《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方案》,不断完善全员育人导师制的组织架构、匹配机制、 职责任务、工作要求、研训制度、导师考核、激励保障等制度;导师通过课堂观察、谈心谈话、共同参加文体活动等方式,深入掌握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引导、学业指导、心理辅导、生活指导、成长导向等,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烦恼、困难等。 严格贯彻落实《山东省中小学家访八条要求》规定的程序和内容,借助家长会、电话、微信等多种途径,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沟通学生表现,推进家校合育与相互配合,按照“一生一档”的原则,建立导育工作档案,全面保障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落实落地。
4.创新家校社共育方式。进一步完善建立班级、年级和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在内的组织结构和委员会常态驻校制度,加强学校核心家委会协管力度,不断创新和优化家校共育工作方式,扎实开展家长进校园、家长进课堂、党员家庭教育指导团进社区、心理辅导进家庭、宣讲进社区等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丰富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形式,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者和管理者,凝心聚力促进学生健康生活、快乐成长。
六、攻坚工作措施:
(一)攻坚工作:以干部思想能力作风建设落地见效年活动为主线,持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打赢信访减存控增攻坚战。
(二)工作措施: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学校以干部思想能力作风建设落地见效年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会一课”、干部思想能力作风建设落地见效年动员会、推进会、落实会、分享会、反思会等,加强对党员、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从教故事宣讲、党员做先锋示范课、全员育人导师制优秀案例评比、班主任经验交流等活动,让教师学有榜样,做有标尺,干有方向,赶有目标,自我加压、自提标杆;将师德考核、全员育人导师制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师德“一票否决”,不断强化师德监督,提升教师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
2.读书活动推动师德师风建设。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以干部、教师、学生各种层面的读书分享会为主要途径,组织多种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读书成为教师成长和生活的一种方式,以读书活动推进提升教师担当素养,引导教师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师苦练内功、勇挑大梁,勤于干事、冲锋在前,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历练成长。
3.压紧压实信访工作责任。要强化责任、主动作为,全力以赴做好信访维稳工作,确保学校安全和大局持续稳定。要加强舆情引导,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要加强研判调度,早安排、早谋划、早部署,牢牢掌握信访工作主动权;要加强源头防范,抓早、抓小、抓苗头,全力消除各类风险隐患;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4.打赢信访减存控增攻坚战。坚持多管齐下、齐抓共管的原则,各处室要严格按照职责分工,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强大合力;坚持分兵把口、关口前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综合运用谈心谈话、思想疏导、帮扶救助等手段,切实做到合理诉求解决到位,无理诉求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畅通信访舆情反映渠道,充分利用校长接待室、学校意见箱、市长热线、“枣满意、枣解决”等平台,及时整理归纳信访信息,认真做好信息回复工作;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万师访万家”、家长座谈会、家长会、家长进校园、家长进课堂等家校共育活动,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建议,做到低下身子耐心沟通,全心全意为群众共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及时化解信访舆情风险,凝心聚力打赢信访减存控增攻坚战。
七、保障措施
抓教育之本,在“管理精细化、服务贴心化、作为显著化、质量优质化、发展科学化”上做文章下功夫,谋创新之计,重落实之策,提发展之速,求争先之效。
(一)规范办学行为,创新工作方法,实现高位均衡。
遵循办学规律,彰显以人为本。持续着眼“五个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一是坚持学生平行编班,严控班额,教师均衡配置;二是坚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体音美劳计教育、学生实验操作、计算机操作、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等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三是坚持身心健康第一,全校统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全面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全面开展大家访活动,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四是坚持高效轻负,打造高效课堂,严控作业量,确保学生休息和锻炼时间,追求科学生态质量;五是坚持全面质量观,建立科学、动态的学生及教育评价体系,大力开展特长学生评价及特色班级创建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平台,让每个学生在班集体中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成长。
(二)丰富德育活动,突出德育特色,抓实生态德育。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以生为本,创新育人方式,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在德育内容上,力求丰富全面,重点突出爱国主义、文明养成、责任担当和生命健康教育;在德育途径上,做到环境育人、全员育人、学科渗透和家校共育等多措并举。
抓实常规,提高实效。细致入微抓管理,认真落实各项学校德育工作常规。充分发挥升旗、集会、少先队活动、红领巾电视台等德育阵地的教育激励作用,宣传典型,弘扬正气,纠错矫偏,不断优化校风班风;加强德育管理督评和德育队伍建设,强化德育工作人员职责,全校上下形成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丰富活动,培养情趣。创新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课程,实施学生品德提升工程。组建一批社团组织,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能力,弘扬个性,展示才艺,展现活力;积极开展庆祝重大节日、校园读书节、科技节、“万师访万家”活动、“建档立卡生”关爱工程、特长学生评价及特色班级创建活动,从生命价值和意义上、从身心发育成长的规律上、从参与社会活动的方法上、从个人与集体与国家民族的关系上,引导学生去发现人生的美好。适时开展学生艺术成果展示活动,全面筹备区田径运动会,力争取得最优成绩。
(三)抓实教学过程,深化教育科研,打造高效课堂。
科学施教,规范过程。强化质量意识,加强教学管理;强化研究意识,加强教学研究;强化学习意识,加强校本研修。严格常规管理,坚持课堂巡查;严控教学违规,坚持集体备课加强常规教研;开展学情调查,严谨教风学风;规范课后服务,切实做到减负。
开展科研,树立品牌。抓好各级课题实验研究,追求高层次教研成果。努力发挥名师工作室、优势学科、教研组的作用,集中团队智慧,整合教师资源,让研究工作有广度、有深度、有高度、出成果,教研文化彰显学校特色;扎实开展“一师一优课”展评活动,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有效、高效使用信息技术,真正实现教育技术现代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担当教育特色课程的开发更多元、更有效、更常态,促进高效课堂的常态化纵深化。
(四)加强队伍建设,推动专业成长,打造优质团队。
1.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干部管理水平。以干部思想能力作风落地见效年活动为总抓手,行政管理人员要认真贯彻落实做到“四三二一”策略,即强化“四个意识”,即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担当意识;发扬“三种干劲”,即求真务实的拼劲、担当作为的干劲、精益求精的钻劲;树立“两个形象”,即工作形象、作风形象;落实“一种能力”,即执行力。在常规管理中落实层级管理体系,明确校长、副校长、职能处室、年级组岗位职责,坚持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层层推进,逐级落实,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优质教师团队。以爱读书、铸师魂、强师能、优管理为重点,全力建设一支教育观念新颖、以德立教、以爱育人、知识结构完备的新时代学生喜爱的教师队伍;大力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教师观、学生观,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依托党建融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五项服务”等理念深入人心,增强教师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谓加法;大力推行民主理校,帮助师生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注重精神减压,是谓减法;大力开展人文关怀、评先表模活动,让教师拥有职业的成就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3.创新学习培训提高方法,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教师学习培训提高的方法,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增强和专业水平的提升。通过自主研修、专家引领、专题研讨、读书分享、经验介绍、主题论坛、反思总结、外派学习等方式,为教师成长搭建广阔的平台,着力培养推介学校名师;营造教师品味书香、自学提高的浓厚氛围,提倡教师每周写一篇读书心得,每月读一本好书,每期写一篇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反思或论文,每年学会一项专业技术。
(五)安全常抓不懈,维稳持之以恒,打造平安学校。
1.完善责任体系。安全防范、预防为主、群防群治,构建安全责任目标管理体系,分类逐级与责任主体签订安全责任状,扎实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和首遇负责制,让人人成为安全工作的管理者和责任人。
2.深化预警机制。实行安全月例检制、“安全信息员”制和24小时全天候值班制,加强校园及校园周边环境安全隐患的全面排查,加强违禁物品的全面搜查,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加强教育管理。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利用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等多种形式进行“法治教育进校园”、“廉洁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加强校园卫生、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管理和节假日安全维稳工作。
4.强化综治工作。依靠精细的过程管理保安全,落实每日工作流程和规范。狠抓防范与整改,做到根据上级要求抓,根据事态发展抓,根据季节特点抓,根据突出问题抓,及时发现、排除校园的安全隐患切实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中共市中区委、市中区人民政府主办 各镇街、区直部门内容保障
市中区大数据中心建设 地址:枣庄市市中区君山中路321号 邮编:27710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2)3921308 举报邮箱:szqxxglzx@zz.shandong.cn
网站备案:鲁ICP备07002590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3704020008 鲁公网安备:37040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