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023704020008/2024-02808
- 主题分类:政务公开工作推进
- 发布机构: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成文时间:2024年09月25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24年09月25日
- 标 题:【新闻发布会】市中区“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新闻发布会召开
- 效力状态:有效
【新闻发布会】市中区“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新闻发布会召开
9月24日,市中区“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新闻发布会在区融媒体中心召开。市中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及相关科室、垎塔埠街道、文化路街道有关负责同志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市、区多家媒体单位的新闻记者参加了发布会。
发布会上,市中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永民介绍了全区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工作情况。
市中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住建部门的决策部署,抢抓全国城市更新试点建设机遇,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实施“惠民实事”的重要抓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面提升城镇老旧小区环境、设施条件和服务功能,打造群众至上、政府担当的老旧小区改造模式。累计改造老旧小区354个,建筑面积约620万平方米,惠及26万居民,超过“十四五”目标序时进度。老旧小区改造“改”出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2024年市中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涉及小区67个(含增补27个),总建筑面积104.8万平方米,居民楼房807栋,涉及居民10960户。截至目前,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已全部开工,预计年底全部完工。
一、聚焦群众意愿,坚持共商共建共享
充分征求居民群众意见,确保老旧小区改造符合实际、贴近民需。改造前,对拟改造老旧小区的建筑面积、基础环境、改造条件、违建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档案台账,合理制定改造计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改造中按照“一区一策”原则,结合小区实际情况制定改造方案,发挥群众自治作用,居民代表、社区人员参与老旧小区改造方案设计、施工监督和竣工验收,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监督权。改造后问效于民,对改造完成的项目及时组织居民开展满意度测评工作,开展工程质量回访,确保老旧小区改造一个、合格一个、交付一个。
二、突出差异化改造,补齐民生短板
根据老旧小区基础条件不同,建设年代不同,群众需求不同的实际,定制差异化解决方案。坚持“因地制宜、按需实施”的原则,针对石油公司宿舍、中兴花园等74个“功能缺失型”老旧小区,按需规划设计,统筹供水、供电、供气、路灯、排水设施等配套设施开展基础类改造;针对檀景嘉园、广电小区等113个“功能完善型”老旧小区,在达标基础上增加线路规整、绿化等内容,实施完善类改造;对文馨花园、明珠花园等196个“功能提高型”老旧小区,在功能完善基础上实施门禁、充电桩等优化改造,弥补公共服务设施缺项,实施提升类改造。同时挖掘资源,科学改造。结合老旧小区特点和实际,创新改造模式,集约利用资源,对户数较多、面积较大的老旧小区,充分挖掘内部闲置资源,安宁里、怡华园等86个小区的零星用地和既有用房实施改(扩)建,通过置换、转让、腾退等多种方式,增加老旧小区配套服务用房;劳动局宿舍等159个体量小、住户少的老旧小区,通过大片区整合和跨片区整合的方式,统筹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内容,统筹推进改造,高效利用资金,真正把民生工程办实办好,切实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满意度。
三、瞄准需求做加法,提升社区内涵
在清理菜园子、拆除违建的基础上,结合群众需求适当增加绿地、公共停车位、文化长廊等,提升老旧小区的宜居程度、经济价值,为住户和周边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近年来,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社区用房56间、1956平方米,整修物业用房98间、2506平方米,新安路灯2267盏,新增环卫设施3657个,停车位4760个,消防设施526处,安装充电桩106个,健身器材1621个,视频监控3987个,建设无障碍设施97处,在改造过程中,秉承“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崇尚环境”的设计理念,增加小区绿量,打造居民休闲娱乐场所,采用透水铺装地坪和透水混凝土,增设景观小品、休闲桌椅及健身器材等设施。重视老旧小区原有景观价值,强化自然生态意识,打造生态巷12处,休闲长廊31个,文化公园47个,通过改造老旧小区使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四、补齐短板重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为强化老旧小区后期管护,有效解决“有人改、无人管”问题,实现老旧小区软件、硬件同步提升,改造后小区结合基层治理和全面提升物业管理水平需要,探索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在全市率先实现城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创建“红色物业”示范区。推行“行业指导、镇街主导、社区落实、群众参与”的红色物业管理模式,使社区成为物业管理的监督员和裁判员。采取“因区制宜、一区一策”的办法,优先从社会上选聘物业企业,对规模老旧小区提供标准化物业管理服务,对不具备市场化条件的社区,成立物业服务公司,先期提供以“两保一护”(保洁、保安、维护秩序)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性物业服务,逐步过渡到“两保三护”(保洁、保安、护绿、维护秩序、设施维护)物业管理标准。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探索推进“红色智慧物业”,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实行红色物业共建模式,全力打造平安社区、智慧社区,聚力打造多元共治、多元共建、多元共享的精致社区,让居民群众获得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幸福感。
老旧小区改造得好不好,关键看老百姓满意不满意。下一步,市中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更加精心创举措、聚民意、促落实,切实把老旧小区改造这项民生工程、发展工程抓实、抓细、抓出成效,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一是定期组织开展居民代表议事会,建立电话热线、微信号等方便居民反映问题的渠道,听取居民对小区改造的意见并做出响应。二是在施工过程中邀请居民作为群众监督员,随时反馈小区施工影响生活的问题。三是坚持建管结合,促进长效管理。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参与老旧小区改造运维,搭建属地化、市场化、可持续化的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格局,确保改造后的老旧小区不仅改得好、更要管得好。

当前市中区哪些小区符合老旧小区改造范围?需要达到什么条件才可以申报?
市中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永民:城镇老旧小区主要是建成于2000年以前,公共设施落后,影响居民基本生活,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区政府根据国家年度计划申报要求,逐步将2005年底前建成且亟须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纳入改造计划。目前,市中区改造的老旧小区基本是2000年以前建成的小区,“十四五”期间,将逐步把2005年底前建成的居民改造意愿强烈又符合条件的小区纳入改造计划。申报的基本程序由街道组织社区将符合条件小区上报区住建局汇总,市中区住建局并会同发改、财政部门审核后,将项目清单报市住建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审核,市里审核后报省住建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批准后列入改造计划实施。

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开展以来有哪些经验和亮点?
市中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程科副科长刘聪聪:老旧小区改造以来,市中区立足改善民生,本着“群众有所呼,我必有所应”的指导思想,将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抓手,作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一是针对堵点做减法,拆除违法搭建。结合“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充分发动群众,开展老旧小区历史遗留的存量违法建设全面清理行动,重点对小区内外各类违法搭建进行拆除,对破坏或占用绿化的菜园子进行全面清理,对窗改门、违法广告牌等店面进行规范整顿,累计拆除违法建筑473处、面积1.5万平方米,清理私开菜园586处、面积1.3万平方米,整治乱堆乱放垃圾2.5万立方米,整改规范店面316处,为搞好改造腾出了空间,打下了基础。
二是突出差异化改造,补齐民生短板。根据老旧小区基础条件不同,建设年代不同,群众需求不同的实际,定制差异化解决方案。对于“功能缺失型”老旧小区,按需规划设计,统筹路面、外墙、路灯、排水设施等配套设施开展基础类改造;对于“功能完善型”老旧小区,在达标基础上增加线路规整、绿化等内容,实施完善类改造;对于“功能提高型”老旧小区,在功能完善基础上实施门禁、快递柜等优化改造,弥补公共服务设施缺项,实施提升类改造。同时结合老旧小区特点和实际,创新改造模式,集约利用资源,对户数较多、面积较大的老旧小区,充分挖掘内部闲置资源,通过置换、转让、腾退等多种方式,增加老旧小区配套服务用房,统筹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内容。
三是创新推出“惠民平价充电桩”项目。作为枣庄市的老城区,市中区多数小区建成年份较早,受制于基础设施落后、供电容量配置不足、公共车位无法提供车位权属证明等因素,无法建设个人充电桩,且存在“私拉乱接”充电乱象,安全隐患突出,充电矛盾日益凸显。为打破小区居民“充电难、用电贵、维护差、不安全”的困局,市中区多个部门联合探索“惠民平价充电桩”建设路径,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的契机,充分征求各方意见,通过多次现场勘察,已在檀景嘉园等6个老旧小区试点建设惠民平价充电桩。采取“统一建设、统一运维”的模式,为居民提供“平价、安全、优质、便捷”的充电服务,打通老旧小区新能源汽车充电的“最后一百米”。

文化路街道作为城区主要街道,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如何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改造需求?
文化路街道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主任胡晓伟:文化路街道地处城区中心位置,老旧小区众多,在2024年全区旧改项目中,文化路街道共有27个改造项目,占全区改造计划的40.3%,改造体量大。文化路街道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全力打造“小而精,秀而美”的生态、宜居小区。居民是小区的使用者,他们的需求直接反映日常生活的痛点堵点。文化路街道在改造前期,组织发动社区对旧改小区进行民意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上门走访等多种方式,收集居民对于小区基础设施升级、公共空间利用、配套服务增设等各方面的想法。街道城建办对居民需求进行梳理分类,及时向区住建局反馈小区居民意见,在改造过程中尽可能把大多数居民的核心诉求融入项目改造中。例如,在中兴花园小区改造前,居民提出老年人就餐难的问题,通过在改造中增设长者食堂,解决了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就餐难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这类群体生活的便利性。同时,有居民提出增加停车位的需求,在改造中合理规划停车位,充分利用小区现有空间,提升改造绿化区域,整合闲置空地进行平整和硬化,在保证一定绿化面积的同时为中兴花园小区增加停车位210个,既优化了小区环境又解决了居民停车难的问题,让居民切实感受到小区改造带来的便利。又如,北龙头老区建成年代较早,因前期管理不善,违章搭建较多,导致内部道路狭窄,消防车无法通行,存在很大的消防隐患,加之下水管道年久失修,时常淤堵,小区居民意见很大。为切实保障小区居民的生命安全和改善生活环境,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拆除违建500余平方米,扩充硬化路面1万余平方米,重新铺设小区下水管道550余米,原本狭窄的道路变得宽敞,淤堵的排水管道变得通畅,小区居民的心气也顺了,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提升了。

垎塔埠街道的老旧小区改造目前进展如何?改造主要做了哪些工作?接下来如何进一步推进实施?
垎塔埠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闫晓龙:今年,垎塔埠街道开展了锦绣苑小区等10个片区改造,这些小区主要涉及约65栋楼房、1180户居民。项目坚持早谋划、早筹备、早启动原则,于2023年11月正式开展前期工作,并于2024年4月进场施工,目前正在实施改造。改造内容聚焦居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主要包括建筑本体修缮、基础设施改造、小区环境整治、服务设施提升等四个方面,以“绣花功夫”助力老旧小区蝶变重生。
在小区改造前期,街道与社区干部做了大量工作,小区改造的设计方案必须充分尊重民意,反复修改,优化方案。在改造过程中,为提高居民参与小区改造的热情,垎塔埠街道充分发挥了小区内党员、居民代表、业主委员会的作用,邀请他们全程参与小区的改造监督。针对居民提出的诉求,会及时与住建、设计等部门一起到现场协商解决。在小区改造中,我们邀请业主代表参与进来,共同抓好安全和质量监管工作,及时消除施工安全隐患。由于小区改造各项工程的推进有一定的时间周期,我们也提醒施工单位必须对改造的全过程进行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做到机制完善、工期合理。特别是对工程改造期间出现的道路堵塞等问题,我们都提前告知小区居民,及时回应居民诉求,并优先研究解决,最大限度减少对居民正常工作生活的影响。
下一步将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按照目标计划倒排工期,压实施工单位责任,通过月调度、周议事等机制及时解决施工问题,协调水电气信等专营单位配合改造,全力争取今年年底按时按量按质完成改造任务;二是加强施工安全、质量及文明施工等监督工作,由社区党委牵头做好与居民沟通解释工作,确保改造工作高效有序推进;三是提前谋划改造后小区管理工作,结合居民意愿,为改造后小区引入专业化物业服务,实现小区长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