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枣庄市市中区人民政府网站! 今天是:

无障碍| 繁体 | 简体|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索 引 号:370402/2025-01548
  • 主题分类:专家解读
  • 发布机构:自然资源局
  • 成文时间:2025年05月30日
  • 文  号:
  • 发文时间:2025年05月30日
  • 标  题:专家解读:市中区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 效力状态:有效

专家解读:市中区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一、方案出台的必要性与背景分析

(一)地质环境与灾害现状基础

枣庄市市中区地处特定地质构造区域,地质环境存在复杂性。从区域地质背景看,其地形、岩土体特性等条件,使得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具备潜在发生可能 。过往历史数据及周边区域灾害情况,也为市中区地质灾害防治敲响警钟,提前布局2025年防治工作,是基于对地质环境规律的科学认知,主动防范风险的必要举措。

(二)应对气候变化与灾害风险趋势

在当前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降水模式改变等因素,会加剧地质灾害触发概率。结合气象预测等科学分析,2025年可能面临的降水、台风等气象条件,对市中区地质灾害防治形成挑战。该方案出台,正是以“防患于未然”的思路,构建系统防治体系,应对灾害风险上升趋势,保障区域生态、经济与社会安全。

二、方案核心逻辑与关键举措的专业解读

(一)责任体系构建的科学性

方案明确各镇(街)人民政府(办事处)及区直部门责任,契合“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灾害防治原则。从专业治理角度,地质灾害具有地域关联性与分散性,属地政府对本区域情况更熟悉,能实现灾害隐患“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响应” ;区直多部门协同,是因地质灾害防治涉及自然资源、住建、交通等多领域,部门联动可整合资源,从规划、建设、监管等多环节,切断灾害诱因,体现“全链条防控”逻辑。

(二)防治任务实施的专业路径

1.预警与应急机制:分级预警体系构建,依据气象、地质参数科学划分预警级别,不同级别对应清晰响应措施,符合灾害应急管理“分级响应、高效处置”原则。从应急管理专业看,提前制定转移路线、安置点等,能在灾害临界状态下,快速组织群众避险,减少人员伤亡,是“以空间换时间”的科学策略;多部门应急协同,保障物资、技术、人力等资源快速调配,提升应急处置效能。2.工程治理与源头防控:对隐患点工程治理,运用滑坡加固(抗滑桩、挡土墙 )、泥石流疏导(排导槽、拦砂坝 )等专业工程手段,从物理层面消除或降低灾害威胁。同时,强化人类工程活动监管,禁止危险区域违规开发,是基于“地质灾害人为诱因可管控”的认知,从规划、审批、建设全流程干预,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实现“源头减险” 。

三、方案实施的预期成效与价值研判

(一)对民生安全的保障价值

从民生维度,方案实施能有效降低地质灾害对群众生命财产威胁。通过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工程治理,将灾害“防在萌芽、控在成灾前”,保障居民居住、出行等安全,提升群众生活安全感与幸福感,筑牢民生安全底线。

(二)对区域发展的支撑意义

在区域发展层面,稳定的地质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方案保障市中区地质安全,能为城市建设、产业布局(如交通、能源、农业等 )营造安全环境,避免因地质灾害引发的经济损失与发展中断,助力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

总体而言,《市中区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以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为支撑,构建责任清晰、措施专业、协同高效的防治体系,既回应当下地质灾害风险挑战,又为市中区长远发展筑牢地质安全屏障,是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推动区域安全发展的重要实践 。


解读人:姜彦勇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 工程师)

政策咨询电话:0632-7502773

中共市中区委、市中区人民政府主办 各镇街、区直部门内容保障

市中区大数据中心建设 地址:枣庄市市中区君山中路321号 邮编:27710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2)3921308 举报邮箱:szqxxglzx@zz.shandong.cn

网站备案:鲁ICP备07002590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3704020008  鲁公网安备:37040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