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023704020008/2024-03232
- 主题分类:市级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时间:2024年10月21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24年10月21日
- 标 题:2024年度市中区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113051号提案的答复(关于用好信息化手段优化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建议)
- 效力状态:有效
2024年度市中区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113051号提案的答复(关于用好信息化手段优化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建议)
民建市委会:
您们提出的提案《关于用好信息化手段优化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市中区教育与体育工作的支持。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提案中提出建议(问题)5条,其中涉及我单位5条,已采纳落实(解决)5条,落实率100%。
枣庄市市中区受教育人口众多、50%以上的学校是乡村学校、传统班级教师仍存在依据教学经验进行授课、新型基础设施有待优化等教育困境,实现全区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进优质均衡,需要通过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统筹推进,推进体系优质均衡工作建设。
一、针对“搭建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议
根据《枣庄市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实施方案》,全力推动和服务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结合市中区教育发展新优势,2024年全区总投资1.73亿元,通过实施区域智慧教育建设重点项目,按照“135N”的建设框架,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5大行动,坚持达标升级、城乡共进、培优创新、适宜融合,推动基础教育“普惠+均衡+优质+特色”发展,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深化市中区教育的综合改革,推动全区教育向优迈进。
二、针对“建立城乡教育网络工作室”的建议
市中区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设施标准,加快学校建设步伐,确保每一所学校都能满足基本的教育教学需求;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全面增加学位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除保障标准化学校和学位供给外,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39所学校的网络进行升级改造,做到全区所有学校万兆到区、千兆到校、百兆到班级,达到国家标准;完善智慧教学设施,建设覆盖全区所有中小学校的数字教室、智慧化课堂教学空间、AI智慧课堂、个性化学习手册,升级教育基础数据库,建设全区大数据教育洞察系统,包括学情分析、区域学业大数据分析、区域智能阅卷及考情分析等教育数据,形成教师、学生、学校组织机构等权威数据源,为推动“一数一源”提供支撑。提供覆盖全区的体系化优质教学资源、教师研修课程资源中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中心、课后服务资源应用中心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充实市中区智慧教育开展的基础支撑环境,实现基础教育普惠发展。
三、针对“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的建议
区域层面结合“强镇筑基”工作,开展教研员智慧教育“送教下乡 携手成长”活动,依托AI教研平台,实现线上教研和线下教研、同步教研与异步教研的融合实施,积极开展各类评选活动,形成线上教师研修、培训、科研和管理一体化的应用服务。仅2024年第一季度,开展“学科团队教研”“联研共同体教研”及“名师工作室教研”54次,学科教研员深入课堂教学一线,通过“青蓝引领”,找问题、促方法、以研促教、讲评结合,为乡村教师进一步提升数字能力素养提供有效基础,用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层面营造乡村温馨校园,借助智慧化课堂教学改革,精细化管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特别是枣庄市第二十六中学,走出了乡村学校特色办学之路,获评“山东省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学校”,通过实干笃行,打造了乡村中学教育的市中样板,打响了区域教育品牌。
四、针对“提升资源共享利用效率”的建议
全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城乡学校教育质量的齐头并进,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必要路径之一。
全区出台乡村教育振兴行动实施方案,推进镇村中小学校结成教育联盟23所,建设网络研修共同体,扩大强校扩优覆盖范围,打造“空中教研”新模式,分学校、分学段、分学科逐步形成协同研究、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使镇村中小学强校扩优覆盖率从原来的66%达到智慧教育支持下的100%,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共享优质资源模式。
五、针对“完善应用评价反馈机制”的建议
在贯彻立德树人的核心宗旨下,市中区紧抓教育领域的关键点与核心环节。构建了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评价系统,全面收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个维度、各个成长阶段的行为数据,不仅限于课堂内的学习表现,更拓展至课外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伴随式的数据采集,密切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深入挖掘并培养他们的独特潜能,形成每位学生独特的“数字画像”,以科学、精准的方式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
区级层面,通过大数据精准教学,为终结性评价提供智能评分分析,为师生提供了高效、个性化的教学和学习建议,依据多层次、动态的评价指标,探索教学创新的可能性,实现个性化定制化学习,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课题引领,开展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专项课题研究与实验。对“课堂教学评价”专项课题进行了阶段性审核,采取成果资料展示、课题专家书面点评等形式,全面了解了各项课题研究开展情况。2023年底,经审核,确认203项课题通过中期检查。
在校级层面,过程性评价数据体系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导向依据。其中,市中区文化路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模式,让全环境立德树人和评价要素联动起来,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其典型经验在山东省教育新闻播出。通过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真正为新形势下的教育减负增效,让市中教育进一步向优发展。
感谢您对市中区教育与体育工作的关注及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我区的教体事业发展。
市中区人民政府
2024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