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枣庄市市中区人民政府网站! 今天是:

无障碍| 繁体 | 简体|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索 引 号:3704023704020008/2023-00287
  • 主题分类:政务公开工作推进
  • 发布机构: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时间:2023年08月12日
  • 文  号:
  • 发文时间:2023年08月12日
  • 标  题:【新闻发布会】区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激发人才活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新闻发布
  • 效力状态:有效

【新闻发布会】区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激发人才活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新闻发布

8月11日,区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区融媒体中心召开“激发人才活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新闻发布会。区科技局、启迪之星(枣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市、区多家媒体单位的新闻记者参加了发布会。

发布会上,市中区科技局党组成员、四级主任科员韩英介绍了市中区激发人才活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关情况。

近年来,区科技局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积极发挥职能作用,精准施策,引育并举,通过培育主体、构建平台、推进合作等举措,不断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人才助力“强工兴产 转型突围”能力不断增强。

梯次培育主体,不断增强创新动力

近年来,区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提高,科技创新主体内驱力进一步增强。一是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上门惠企、线上培训和引入第三方机构指导等方式为重点企业提供“巡诊式”服务,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成功率,预计全年共有30余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复审10家,新申报20余家。二是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采用“育苗造林”式培育扶持一批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截至目前,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36家。三是鼓励科技人才创办企业。出台了《市中区支持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实施细则(试行)》等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完善创新创业激励新机制,目前纳入监测的科技人才创业企业共4个,发展状态均稳步提升。广泛组织人才团队参加市级以上创业大赛,落地注册企业1家。

构建平台载体,不断强化创新支撑

近年来,区科技局积极搭建贯通“产学研”、链接“高精尖”的科技创新平台,带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螺旋互动。全力扶持泰和科技、中建材科创院等重点企业,共打造国家级科技孵化器等国家级创新平台2家,创建省级创新研发平台15家,创建市级平台114家。无机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纳入省共同体建设标准性文件,成为全省首批5家共同体之一。中建材科创院通过山东省重点实验室批准筹建,成为全市第二家省级重点实验室。今年,启迪之星(枣庄)认定通过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科技成果量产前置的“孵化中试基地”,已落地优质人才项目28个、招引高端人才23名,助推人才项目由小到大、由慢到快加速成长。

聚力人才引育,不断集聚创新资源

近年来,市中区着力人才引育,不断加大人才工作力度,紧抓培养、吸引两个环节,实现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扩产业,科技人才、领军人才平稳增长,打造了产业发展新优势。截至目前,自主培育泰山系列人才5人,枣庄英才18人。今年,国家级人才完成答辩1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入选1人,枣庄英才入选3人。为进一步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推动高校人才服务产业赋能行动上水平求实效,面向市内外高校聘请高层次人才挂任企业“科技副总”15名,加快推进高层次人才与市中区产业体系融合发展。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完善科研治理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共吸纳23名科研助理岗服务人员。开展重大科技人才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助力企业解决发展关键技术难题,共发布项目7个,榜单金额1830万元。加大外国专家引进力度,目前市中区有效的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共发放48张,其中A类3张,B类45张,今年新增高端人才确认函3张,B类人才8人。

推进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快成果转化

近年来,区科技局聚焦企业创新需求,按照产业链条形成“全区科技研发项目清单”和“院校技术成果供给清单”两套创新清单,围绕特定产业主题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建立企业与全国高校院所精准对接机制,支持校企形成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关系,加快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借助枣庄学院、中建材科创院、济南大学、苏州医工所、启迪之星孵化器等资源集聚优势,加速先进科技成果与产业精准对接。组织泰和科技、泉为等企业参加首届中国“双碳”大会暨第四届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恳谈会,梳理发布“HJT电池低银含量浆料研发”“新型固碳胶凝材料研发”等创新需求。推荐泰和科技参加山东科技大市场——中石大“聚焦成果转化,助推四链融合”科技成果专项推介路演活动。扎实推进技术合同登记工作,今年1-6月份,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9.2亿元。

下一步,区科技局将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谋划人才工作,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机制体制,激发人才活力,厚植发展优势,推动科技与人才工作同频共振、同向同力,为市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韩英在回答记者关于“围绕激发人才活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下一步有何打算”的问题时说,下步工作中,区科技局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的部署要求,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统筹推进育主体、建载体、攻技术、聚资源、优生态等重点工作,全力推动市中区科技创新工作走在前,为创新转型发展提供硬核支撑。

更大力度培育科创企业集群。构建科技型企业“123”培育工作体系。建立一个数据库,对全区企业创新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建立培育企业数据库;完善两个工作方式,即一企一策、一季一访;形成三个科技企业梯度阵型,即科技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打造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升级版。全力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扎实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工作,发动挖掘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到“应评尽评”,夯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基础。压紧压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任务,全面摸排挖掘优质后备企业资源,开展跟踪辅导与精准服务,推动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在“量”上实现新突破。

更高质量建设创新载体平台。一是采取“企业、高校+研发机构+资助政策”模式,推动企业建立各种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众创空间等区域性、企业性创新平台,集中扶持市中区优势行业、重点企业建设一批省级以上创新平台,逐步实现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二是以项目为纽带,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合作,建立科研战略联盟,加大科技引进创新力度。向内挖掘,充分用好枣庄学院等本地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资源优势。三是用好中建材科创院,突出与中国建材总院的科技合作,引导市中区企业积极承接中建材总院优势科技资源,打造好中建材新材料产业园,努力建成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更实举措集聚高端创新资源。依托市中区特色主导产业,与市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广泛而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建一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提高企业科技研发水平,加速先进科技成果与产业精准对接。持续征集企业技术和人才需求,组织开展校地融合发展、科技成果推介会等活动,大力引进技术、人才、项目等资源,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畅通技术转移转化渠道,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利用研究院、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转化机构资源,畅通企业与技术对接合作。

更高标准优化创新创业生态。聚焦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健全保障机制,厚植发展土壤,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一是深化科技创新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大科技创新政策研发供给力度,加快制定相关配套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健全完善保障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体系。二是以镇街为单位征集辖区企业的创新优势和技术薄弱点,政府做媒加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的交流活动。搭建务实便捷的交流合作平台,让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加强联系,互通有无,精准把脉企业创新方面的薄弱点,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领作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优势、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汇聚各类资源要素做到“政、产、学、研、金、服、用”有机结合。

市中区科技局引智股科员邵红在回答记者关于“目前市中区产学研合作方式主要有哪些”的问题时说,目前市中区产学研合作主要有三种方式:

项目合作。主要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围绕具体项目,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合作关系,主要有技术转让、项目委托、联合研发三种模式,项目完成,合作即结束。目前市中区签订的合作协议主要是此种模式。在此过程中,区科技局主动推动企业与高校深度合作,多次组织企业到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交流对接,促成鑫泰与同济大学、正凯与江南大学等校企合作近20项,引进专家人才20余人。

平台合作。主要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共同投入资源建立平台,以平台为载体进行科学研究,具体形式有共建科研基地等。市中区科技局扶持泰和水处理、中建材科创院等重点企业,成功创建省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7个,市级创新平台114个,有效提升了科研创新能力。

创新创业共同体。主要是指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建设一流科研设施、集聚一流创新人才、产出一流科研成果、形成一流转化机制为目标,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共同体,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要素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目前,市中区由中建材科创新技术研究院(山东)有限公司牵头,联合领先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龙头企业、投资单位等51家机构建设了山东省无机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各项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建设成效显著。

启迪之星(枣庄)执行总经理单德斌在回答记者关于“启迪之星(枣庄)作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取得哪些显著成效”的问题时说,启迪之星(枣庄)于2017年8月落地到枣庄,是启迪之星全球孵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定位于“创新创业服务、产业升级赋能、‘双招双引’桥梁”三位一体科技服务平台。先后荣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众创空间”等30余个荣誉称号。

启迪之星(枣庄)自落地以来,围绕枣庄市“6+3”重点产业企业,依托启迪全网络资源优势,积极开展项目及人才对接活动。创新打造“新旧动能转换高层次人才专家枣庄行”“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协助招引23位高层次人才,招引海斯凯尔、胖虎科技等高层次人才项目,培育2名枣庄英才。启迪之星(枣庄)以提供“一站式”人才支持服务为核心,以“线上+线下”的模式,持续优化企业服务。目前,启迪之星(枣庄)累计服务企业200余家,开展活动300余场,累计覆盖20000余人次。

启迪之星(枣庄)积极发挥平台优势,深度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及创新链有机衔接。先后搭建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枣庄市科学技术协会服务站、山东中医药学会枣庄专家服务站、枣庄(加拿大)招才引智工作站及枣庄(北京)离岸创新中心,构建起飞地孵化和跨区域招商网络,推动创新创业资源聚集、聚合、聚变。

下一步,启迪之星(枣庄)将继续联动启迪全球孵化网络资源,以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加速区域产业升级为发展目标,为当地经济创新发展、产业转型、促进区域人才创新发展升级贡献启迪力量。


相关文章

中共市中区委、市中区人民政府主办 各镇街、区直部门内容保障

市中区大数据中心建设 地址:枣庄市市中区君山中路321号 邮编:27710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2)3921308 举报邮箱:szqxxglzx@zz.shandong.cn

网站备案:鲁ICP备07002590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3704020008  鲁公网安备:37040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