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枣庄市市中区人民政府网站! 今天是:

无障碍| 繁体 | 简体|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索 引 号:3704023704020008/2023-00006
  • 主题分类:专项规划
  • 发布机构: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时间:2022年06月04日
  • 文  号:
  • 发文时间:2022年06月04日
  • 标  题:枣庄市市中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 效力状态:有效

枣庄市市中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枣庄市市中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健康市中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国发〔2021〕11号)、《山东省体育局关于印发山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鲁体字〔2021〕27号)和《枣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枣庄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枣政字〔2021〕23号)有关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论述,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助力“工业强区、产业兴区、城建立区”战略实施和健康市中建设,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科学健身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城乡居民体质进一步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2%以上,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更加完善,推动有条件的镇(街)建成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以上,公共体育设施全面开放,推动符合开放条件的公办学校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全民健身活动遍布城乡,全民健身运动会进一步向基层延伸。每千人拥有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达3.2名以上。

三、着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一)完善全民健身设施服务基础。

1、加大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力度。按照布局合理、层次分明、门类齐全、综合利用的指导原则,编制和实施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持续完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重点建设体育公园、健身步道、足球场、户外多功能运动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健身设施,实施自然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全覆盖五年行动计划。到 2025年,全区城市社区普遍建成“15分钟健身圈”,推动有条件的镇(街)建成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积极探索公共体育场馆平战两用改造。

2、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统筹各类人群健身需求,利用旧仓库、厂房、商业设施等既有建筑以及屋顶、地下室等空间改造建设小型、多样、便民的体育场地设施。发挥优势,以结合、联合、融合等方式,努力建设更多全民健身设施。全面落实居住小区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健身设施。按照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合理配套社区健身设施。

3、加强全民健身设施运营和管理维护。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管理机制,落实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向公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的政策。建立体育场馆智能化开放预约与信息登记制度,推广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服务新模式。加快推进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周边公众开放,提高现有场馆综合利用率。鼓励社会力量承接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等全民健身工作数据统计分析利用。(牵头单位:区教育和体育局;责任单位:区发展和改革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局,各镇街。以下内容均需各镇街落实,不再列出)

(二)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内容。

1、打造品牌赛事活动。继续组织好每年一届的全民健身综合运动会,推进冬季全民健身运动会以及各类人群综合性赛事活动开展,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月”主题活动,开展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创建活动,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群众体育品牌赛事活动,打造市中冰雪赛事活动、省级太极拳之乡健身展演、桃花节登山等品牌赛事活动,打造城市体育名片。创新全民健身赛事组织模式,探索发展线上体育赛事活动。

2、大力发展社区体育。按照因地制宜、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以镇(街)、村(社区)为单位,以社会体育指导员及健身群众为骨干,创新举办“社区运动会”,引领推动社区体育健身活动普遍化、常态化、多样化,发挥体育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增进交流等功能,助力和谐社区建设。

3、推进特色健身活动开展。加大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健身秧歌、围棋、国际象棋等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力度,推动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大力推进冰雪运动项目开展。鼓励利用农民丰收节、传统节日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体育健身活动,举办适合农民参加的体育健身项目、活动和农民运动会,助力乡村振兴。(责任单位:区教育和体育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民政局、区农业农村局)

(三)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

1、完善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区、镇(街)体育社会组织,推进基层体育总会建设。持续建设镇(街)体育总会,有条件的村和社区建立村、社区体育总会。全区体育社会组织稳步发展,镇(街)、村(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进一步完善。鼓励支持各行业,机关、企事业单位,镇(街)、村(社区)发展各类群众性体育社会组织,组建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俱乐部、健身团队。鼓励各镇街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承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项目、社会体育公益活动,激发体育社会组织内生发展动力,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积极性。

2、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加强对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化管理。定期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扩大队伍规模,不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技能和水平。支持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加强自身建设,在全民健身工作中积极发挥作用。

3、加强全民健身志愿者组织建设。弘扬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精神,构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加强全民健身志愿者组织建设,建立全民健身志愿者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将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融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建设中,开展线上线下志愿服务。发挥优秀运动员、体育教师、教练员、大学生等具有体育技能与知识的专业人员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打造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品牌,开展“最美全民健身志愿者”选树等活动。(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和体育局、区民政局、团区委、区农业农村局)

(四)完善全民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定期开展国民体质测试,组织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推广运动项目业余等级制度。实施“全民健身技能入户工程”,依托传统、新兴媒体向公众推介健身项目。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开展科学健身大讲堂活动和健身服务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活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牵头单位:区教育和体育局;参与单位:区直机关工委、区总工会、区卫生健康局)

(五)加强特定人群健身服务。发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组织及工人文化宫、职工文体协会作用,更加广泛地开展机关运动会、职工运动会及喜闻乐见的健身赛事活动,引导更多干部职工参与健身。发挥老年体育组织的作用,组织开展老年人健身活动,办好老年人体育赛事活动,推出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完善残疾人体育训练和康复设施。组织妇女积极参与群众性健身活动,提高妇女身心健康水平。加强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统筹规划,办好少数民族体育赛事,推动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扎实开展。(责任单位:区直机关工委、区总工会、区卫生健康局、区残联、区妇联、区民族宗教事务局)

(六)促进全民健身文化繁荣发展。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大力宣传全民健身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引领健康生活方式中的独特作用和重要价值,推动形成全民参与健身的良好社会氛围。大力推广全民健身基层典型人物和单位的示范效应,讲好群众身边的健身故事。注重挖掘体育运动项目文化内涵,丰富体育文化表达方式。鼓励创作体育电影、体育音乐、体育动漫、体育视频等具有健身内涵、时代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全民健身文化作品。加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推广。以北京冬季奥运会为契机,大力普及推广冰雪运动文化。(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和体育局、区文化和旅游局)

四、统筹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

(一)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认真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加强体教融合,完善政策保障,制定青少年体育发展保障标准。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开齐开足体育课,加强学生体育技能培训,培养终身健身习惯。加强学校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建设,开展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工作。建立健全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大中小学体育赛事体系。建立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督导机制,完善体育竞赛奖励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开展体育技能培训,研究制定社会体育俱乐部进入校园的准入标准。持续推进全区中小学游泳普及活动,举办好“健康夏(冬)令营”活动。(责任单位:区教育和体育局、团区委)

(二)推动体医融合发展。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工作机制,组织开展体医融合试点工作。建立完善体医融合服务机构和组织网络,推动体医融合健康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点建设,支持医疗机构建设康复科室、开设运动医学门诊。鼓励体质检测与健康体检融合开展,组织开展医疗机构开具运动处方试点。不断加强体医融合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以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为重点,开展体医融合交叉培训,建立体医融合专家资源库。努力创新开发科学健身指导服务项目,支持发展疾病预防、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慢病管理、运动康复等体医融合服务业态。(牵头单位:区教育和体育局;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局)

(三)促进体育旅游深度融合。结合文化、旅游、赛事等资源,深挖体育旅游潜能,不断满足群众健身、旅游、休闲等复合需求。加强品牌体育赛事与旅游的有机结合,规划建设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和精品景区。依托旅游资源发展时尚休闲体育项目,培育户外露营、水上运动、民俗项目、攀岩、冰雪运动等体育旅游新业态。培育特色生态体育旅游,以枣庄冰雪文体中心、东湖公园、龟山风景区、永安绿道等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生态体育竞赛表演业,加强全民健身活动联动,吸引体育人群休闲健身、观光旅游,打造具有老枣庄、百年中兴等文化特色的全域旅游健身休闲区和健身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带。(责任单位:区文化和旅游局、区教育和体育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自然资源局)

(四)加快全民健身智慧化升级。推动全民健身设施、器材智能化发展,到 2025年,全区至少建有 1处智能化室外健身路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健身指导平台建设,推动健身俱乐部提升智慧化服务水平。积极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促进体育场馆在场地预定、赛事信息、体质监测、健身指导等方面提供智慧化健身服务。(责任单位:区教育和体育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五)推动“体育+”多维度融合发展。加大健身服务产业与康养、旅游、医疗、经贸、会展等产业形态的融合力度,创建一批体育特色鲜明、业态多元的体育服务综合体。积极参与淮海经济区、鲁南经济圈健身服务产业协同融合发展。加快培养有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推动全民健身服务业、制造业、竞赛表演和场馆运营等产业发展。探索促进体育消费的创新性举措,扩大健身消费券发放规模。鼓励健身俱乐部推广线上线下复合运营模式,增强抗风险能力。加强健身、体育培训等健身服务业的市场监管。(责任单位:区教育和体育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卫生健康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健全完善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定期研究解决全民健身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促进各相关部门(单位)分工协作,推动全民健身重大政策落实落地。深化体育公共服务“放管服”制度改革,强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职能,落实主体责任、完善监管制度。(责任单位:区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区直相关部门单位)

(二)落实经费保障。加大公共财政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拓宽社会资本投入全民健身事业渠道,促进社会资本参加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增加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数量,鼓励社会力量承接全民健身设施的运营管理。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和赞助。(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教育和体育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税务局)

(三)统筹用地保障。将全民健身发展所需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保障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用地。梳理编制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非体育用地、非体育建筑的目录,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荒地等土地建设全民健身设施。支持通过盘活城市空闲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设用地,支持租赁方式供地、鼓励复合用地等多种方式,挖掘健身设施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挖潜利用可复合利用的现有各类设施资源。(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局、区教育和体育局)

(四)优化人才保障。加强全民健身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加强健身指导、组织管理、科技研发、志愿服务、宣传推广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供给,不断推进全民健身智库建设。加强部门协同,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推动基层体育管理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志愿者提升服务技能。推动竞技体育科研成果与全民健身互通共享,引导退役运动员从事全民健身工作。(责任单位:区教育和体育局、区科学技术局)

(五)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服务保障等标准规范和全民健身统计指标体系。加大全民健身行政执法和监督力度,健全体育赛事活动监管体系,出台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规范。(责任单位:区教育和体育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六)加强安全保障。加强对各类健身设施的安全运行的监管,督促公共体育场馆购买公共责任保险、配置急救设备,确保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服务规范、全面,达到防疫、应急、疏散、产品质量和消防安全标准。完善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规章制度,建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机制。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坚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先,统筹安排赛事活动举办。(责任单位:区教育和体育局、区卫生健康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七)强化实施保障。加强本实施计划年度监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利用好第三方评估和全民健身满意度调查等评估手段,开展好本实施计划实施效果总体评估。各相关部门按照本《实施计划》职责分工推进落实。(区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


相关文章

中共市中区委、市中区人民政府主办 各镇街、区直部门内容保障

市中区大数据中心建设 地址:枣庄市市中区君山中路321号 邮编:27710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2)3921308 举报邮箱:szqxxglzx@zz.shandong.cn

网站备案:鲁ICP备07002590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3704020008  鲁公网安备:37040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