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023704020008/2022-00879
- 主题分类:市级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时间:2022年12月20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22年12月20日
- 标 题:2022年度市中区人民政府关于对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第111403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大力扶持本土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
- 效力状态:有效
2022年度市中区人民政府关于对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第111403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大力扶持本土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
周新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扶持本土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中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工业强区、产业兴区、城建立区”战略,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紧扣企业需求,优化服务作风,提升营商环境,推进市中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优化企业审批流程,提升政务服务质量
一是优化企业开办流程。编制涉企权责清单24条,完善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建立“一窗受理、并联审批”工作机制,开办流程合并为1个环节,半天即可办结。同时免费为新开办企业提供一套印章4枚及税控设备,发放电子印章与电子营业执照,实现了全流程“一网通办”、“零成本”办结。实施“一业一证”改革,全区行业综合许可范围扩展至50个行业,通过扫描行业综合许可证二维码,相关许可事项“一码”显示,实现“一证准营”。
二是优化工程项目审批流程。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全覆盖改革,全面实施“同步审批、同步评估、同步反馈、限时办结”的并联集成办理模式,六类工程建设项目主流程审批时间累计压减20%以上。水电气热信实现联合报装,用水、用热和低压用电接通不超过7个工作日,用气接通不超过10个工作日。优化了简易低风险项目审批,推行告知承诺制审批,免除建设单位规划建筑方案审查,免征项目城市基础设施综合配套费,主流程审批时间由16个工作日压缩至7个工作日。
三是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质量。实行政务服务“午间不断档·全年不打烊”,坚持工作日延时服务、午间服务和公休日节假日服务。推行帮办代办全域覆盖,设立区、镇、村三级帮办代办窗口529个,帮办代办员303名,建立了容缺预审查、申报材料容缺受理、告知承诺等快速审批服务机制,打造零障碍、高效率的政务环境。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全面落实惠企政策
一是制定出台各类惠企政策。为支持企业发展,根据市中区实际,我区制定出台了《市中区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二十条政策》《关于进一步做好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意见》《市中区关心关爱企业家十条措施》《市中区功勋企业家、优秀企业家和创新成长企业家评选表彰办法》《关于为全区优秀企业家办理“绿卡”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惠企扶持政策,优化民营企业发展政策环境,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助力。
二是全面促进各类惠企政策落实。去年以来,争取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商贸发展和市场开拓、工业转型发展金、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及淘汰奖补等上级专项资金4900多万元,惠及山东泰和水处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黄金太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企业。兑现区级惠企奖励资金1319.9万元,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充分利用“枣惠达”财政奖补集成服务平台,为10余家企业兑现市级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资金518万元,奖补政策直达企业,打通惠企利民“最后一公里”。
三是落实企业家荣誉激励机制。积极营造尊商爱企的社会氛围,召开了市中区企业家座谈会,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40位企业家颁发“绿卡”,享受出行、医疗、教育、住房、个税等诸多优惠政策。为山东正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外来优秀投资企业及山东康力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吕作文等8位招商功臣兑现奖励资金140万元。兑付2020年度“市中区功勋企业家”、“市中区优秀企业家”等奖励资金共595.61万元,打造高质量企业家队伍。
三、推动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创新发展新引擎
一是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建设研发平台场所,配套研发仪器设备,引进科研人员,为科技创新平台创造较好的研发条件。目前,我区现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家、省级创新平台1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0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对推动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及成果转化,提高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将产学研工作上升为战略高度,推进产学研不断实现新突破。先后与枣庄学院、青岛科技大学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了深入的产学研合作交流,为民营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了平台。鼓励企业研发机构与高校、科研单位开展联合共建,泰和水处理与山东大学、天一与青岛科技大学、鑫泰水处理与同济大学、正凯与江南大学等近20家校(院)企深度合作,推进了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要素高效对接。
三是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近年来,我区围绕高端化工、大健康、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引育了一批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力争未来5年内实现柔性引进高层次专家8人,自主申报并入选省级人才工程4人,市级人才工程15人,推荐国家级人才工程申报7人,实现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扩产业,带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驱动发展的新机制。同时,加大本土人才培养,通过自主创新,培养了泰和水处理程终发、洪海光电史洪海、太极龙科技刘明、运达机床赵士林、东大机械王庆华、海纳科技雷志远等一批本本企业家创新创业团队。
四、助力企业提档升级,做大做强民营经济
一是强力推进智造工程。加快智能制造企业试点示范培育行动,枣庄市三维技术有限公司成功创建枣庄市智能物流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创建山东省新型研发机构。推进企业工业互联网应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泰和水处理的数字化改造、正凯新材料智能化数字工厂大幅度提升生产的智能化控制程度和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实现全厂数据互联互通,推进智能化生产。
二是突出龙头企业引领带动。筛选出40家重点工业企业进行重点培植,开展区级领导“一对一”精准帮扶,加大生产要素保障力度,带动全区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做深做透做强,泰和被工信部认定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泰和、康力、赛诺康、正凯4家企业列入2021年度市级龙头骨干企业名单,中建材光芯科技、红三叶钢结构列入2021年度市级创新成长企业名单;鑫泰水处理、鼎盛电器等累计4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瞪羚企业。
三是发挥“链长”机制,加快产业集聚。实施“建链”“延链”“强链”“补链”工程,新材料产业,全力构建中建材(枣庄)新材料产业园;水处理剂产业,快速膨胀泰和规模,争取率先实现产业营收过100亿的目标;高端纺织产业,以正凯、海之杰为龙头,膨胀扩规,打造高端纺织产业集群;大健康产业,围绕“中国兽药谷”和康力两大重点,打造产业发展增长点。突出“项目+基金”招商,依托山东财汇集团基金平台,成功落户天之娇高端户外服装项目和三人行装配式建筑项目。
市中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