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02/2020-15538
- 主题分类:政府工作报告
- 发布机构: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时间:2017年01月31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17年01月31日
- 标 题:市中区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 效力状态:有效
市中区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7年1月21日在枣庄市市中区
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理区长 王 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第十一届政府工作回顾
2012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团结拼搏,务实奋进,较好完成了“十二五”规划和区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6年,预计全区生产总值完成22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2.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1亿元,进出口总额完成25.6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1.37倍、1.72倍、1.93倍、1.63倍和1.72倍。GDP增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业增加值增幅、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等11项指标居全市首位。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转型发展成效显著。预计全区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4.3:53.6:42.1。工业经济量质并举。连续五年实施“百项技改”工程,累计完成技改投资175.7亿元;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92家,纳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范围企业达到5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居全市第一。雅百特科技实现全市企业上市零的突破,正凯新材成功在“新三板”挂牌,冠宇农业科技等9家企业完成股改。帝豪酒业等6家企业荣获“市长质量奖”。我区被授予“中国纺织服装名城”称号。服务业蓬勃发展。枣庄汽车文化贸易产业园、大润发超市、盛北商贸城、中央广场等项目投入运营,成功举办采茶节、桃花节等节会活动,三角花园商务商贸中心区跻身省级服务业先进园区行列,仙坛山温泉小镇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三产投资累计完成479.7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年均达到52.2%;商业设施总面积达到155万平方米。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发展到54家、76家,土地规模经营比重达到45.3%。国家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达到44个,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农村土地综合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发展管道灌溉10万亩,6.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发展活力不断释放。61家市属工业企业改革改制主体任务基本完成,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走在全市前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立窑水泥生产线全部淘汰。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区政务服务中心启用运行,“四清单一平台”行政权力运行体系基本形成,累计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31项,“三证一照、一证一码”改革全面实施,市场主体总量突破6.2万家,居全市第二位。财税金融改革稳步推进,“营改增”全面实施,区农联社成功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济宁银行、青岛银行、日照银行、安信证券等19家金融分支机构落户市中,我区荣获“山东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模范奖”。项目建设取得突破,累计开工建设亿元以上项目156个,十电扩建第一台机组、泰和年产30万吨水处理剂等96个项目竣工投产。园区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市南工业区被列入国家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枣庄经济开发区规划控制面积达到28平方公里,入园项目达到200个。对外开放成果丰硕,累计引进外来投资项目246个,实际利用外来资金205.2亿元,进出口总额位居全市前列。
城乡建设协调并进,环境面貌深刻变化。累计实施城建项目142个,完成投资141.5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到5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8.4%。大规模开展棚户区改造,30个棚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16个项目实现回迁上房。东、西沙河治理工程全面竣工,解放路、胜利路公铁立交建成通车,枣庄火车东站重新启动运营。新建改造省道348线、西昌南路、人民东路、建设南路等道路48条,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完成180条背街小巷改造提升、56个老旧小区整治、270座城区旱厕改造,铺设供热、供排水等各类管网500余公里,新增供热面积360万平方米。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区、省级乡村文明行动示范区,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通过省级认定,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通过省级评估验收。空气环境质量四项污染物指标全面改善,水污染防治通过国家迎淮核查验收,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顺利完成。实施省级以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5个,关闭露天开采矿山26处,人工湿地面积达到99.6万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新增造林面积10.5万亩、城区绿化面积360公顷,环城森林公园绿道和抱犊崮旅游大道绿化提升工程成为全市样板。
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全区累计民生支出82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61.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24424元。扶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提前完成年度脱贫任务目标。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城乡并轨,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二连增”。新建改造学校48所、幼儿园39所,新增标准化校舍23万平方米,省、市级规范化学校达到56所,“大班额”问题有效缓解,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区。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省首家区级脑瘫康复中心建成使用,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全面两孩政策平稳有序实施,各级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到40家,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量位居全市前列。升级改造农家书屋89个,区文化馆顺利通过国家一级馆验收。网格化社会管理联系服务群众模式在全市推广,社会治安、信访维稳、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其他各项事业都取得新的成绩。我区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区、全省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先进区、全省残疾人组织示范区、全省知识产权示范区等称号。
政府效能有效提升,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深入开展“庸懒散拖”专项整治和政风行风民主评议,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初步形成。严查公职人员违纪违法行为,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827件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全部按时办结。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法治政府建设迈出新步伐。坚持重大事项、重点项目、民生工程帮包帮扶、督查调度和挂牌督办制度,完善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凝聚了转型发展的整体合力。
各位代表!奋斗伴随艰辛,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区委科学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区上下同心同德、务实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全区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监督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区解放军、武警官兵、广大政法干警和驻区中央、省、市属单位,向在我区创业发展的投资者、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资源型产业比重较大,带动作用强的大企业、大项目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转方式调结构任务艰巨;城乡发展不均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欠账较多,群众还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刚性支出较快增长与财力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加强社会治理,维护和谐稳定面临新挑战;政府工作人员在发展理念、学习能力、担当精神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常态要求,等等。我们一定坚持问题导向,决不让矛盾累积,决不让困难阻挡,决不让发展放缓,埋头苦干,拼搏进取,勇往直前,努力用发展实绩回报全区人民的厚望和重托!
新一届政府工作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期,也是我区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的拼搏期。国家建设“一带一路”,推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系列举措相继落地,省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全面推进,为我们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市中发展,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将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特别是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全区一批重大项目陆续投产达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干部群众人心思进、意气风发、心齐劲足,干事创业的热情日益高涨,必将成为加快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强党建,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以实体经济发展、城乡基础设施改造、城乡环境提升为突破,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的美丽市中,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各位代表!刚刚闭幕的区第九次党代会,描绘了市中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目标是:
——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加快建成城市转型示范区。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争当全市转型发展的排头兵。未来五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力争达到3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中高速增长,新增上市挂牌企业5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
——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加快建成中心城区东部核心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小城镇建设协调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加快。未来五年,城乡功能更加完善、管理更加规范、交通更加便捷,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到6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美丽乡村覆盖率超过70%,人民群众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
——开放发展激发新活力,加快建成全市商贸中心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努力打造区域性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重要节点城市。未来五年,累计利用境外资金1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力争达到20亿美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加快建成省级生态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节能减排各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未来五年,全区森林覆盖率和城区绿化率分别达到38%和40%,蓝天白云天数年均增加5天,努力让广大群众呼吸上清新空气,看得见碧水蓝天,感受到生态环境发生的显著变化。
——共享发展再上新台阶,加快建成全面小康先行区。贫困人口实现整体脱贫,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努力让群众享有更优质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未来五年,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超过10张;新建、改扩建养老服务机构36家,教育整体实力迈入全省先进行列;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各位代表!市中未来发展方向已经确定,崭新征程已经开启。区政府将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区第九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统筹规划、科学推进,全力以赴、狠抓落实,一往无前、决不退缩。我们坚信,只要全区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万众一心,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在新的起点上铸就新的辉煌!
2017年政府工作安排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工作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考虑经济形势和我区发展实际,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进出口保持稳定,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5%左右和8.5%左右。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工业转型振兴。坚守“工业强区”的理念,突出规划编制引领,强化配套政策扶持,全力抓龙头、强园区、铸链条、建集群,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支撑有力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帮扶企业稳定发展。立足企业现有基础,摸清企业底数,建立联系帮扶机制,实行分类培育,破解瓶颈制约,保障企业健康运行。夯实中泰、中翔集团煤炭主业,尽快完成云南煤矿投产验收和贵州煤矿技改提升,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改革和企业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帮助支持企业运作资金、盘活资产,甩掉包袱、轻装上阵。支持中联、沃丰、泉头等企业实施升级改造工程,发展特种水泥和水泥制品深加工,打造建材强区。引导大工橡胶等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推动产品向环保高性能转变,提高数控化和智能化水平。支持鹏翔光电等企业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生产线,抢占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强力推进产业招商。夯实经济部门、产业招商组和镇街招商责任,健全招商机制,开展务实精准招商、专业招商、以企招商、以商招商,着力引进大项目、好项目,支撑完善产业链,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围绕纺织服装产业抓招商,推进万泰“退城进园”,引导企业完善上下游配套,抓好产品提升、品牌创建,增强中国纺织服装名城竞争力。围绕环保水处理产业抓招商,鼓励泰和水处理通过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膨胀规模,推进鑫泰水处理新上项目建设,培育行业领军企业,打造水处理剂生产基地。围绕医药医疗器械产业抓招商,深化康力医疗与海王集团的合作,推动赛诺康低分子肝素钠、杰诺生物制剂生产线升级改造,打造医疗器械产业园。围绕装备制造产业抓招商,鼓励洪海光电等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加快海纳科技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打造广告设备制造基地。力争年内到位外来资金25亿元,实现进出口27亿元。
全力推动项目建设。突出抓好总投资22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6.1亿元的59个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实行区级领导帮包责任制,强化督查调度考核,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效。加快推进总投资49亿元的十里泉电厂“上大压小”扩建二期、总投资8.9亿元的海之杰纺织服装、总投资1.1亿元的荣盛光伏二期等项目建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力争早投产、快达效。抢抓国家扶持三四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省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沂蒙革命老区、专项债券发行等机遇,精心策划包装项目,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资金。
增强园区发展活力。统筹枣庄经济开发区、市南工业区融合发展,突出产业定位,合理编制规划,开展二次创业,建设成为产城融合的示范园区。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社会化参与、多元化投入的投资开发机制,实施道路、管网、污水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积极推进市属工业企业改革改制扫尾,加快双创中心、科创孵化中心规划建设,推动CT球管、三维智能等项目尽快开工。加强枣庄中泰化工园、枣庄纺织工业园、枣庄民营科技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完善规划布局、功能配套,加快构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稳妥处置“空壳”企业、“僵尸”企业,盘活闲置资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创新园区体制机制,赋予更充分的管理权限,实现人权、财权、事权相匹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突出科技创新驱动。继续实施“百项技改”工程,年内完成技改投资60亿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鼓励企业引入现代管理理念,推动规模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发扬“工匠精神”,争创山东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4件。加快泰和水处理、鑫泰水处理、公信安全科技等企业上市挂牌步伐,提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能力。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和“市中转型英才计划”,着力培养引进产业领军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
二、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完善服务业发展规划,设立引导基金,突出龙头带动、品牌引领,加快低端业态整合、特色街区打造、重点企业扶优培强,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质量提升、比重提高。
提升传统商贸业。突出三角花园省级商务商贸中心区地位,推进中央广场品牌招商、管理运营和项目落地,加快1878民国风情街等特色街区建设,打造服务业增长新引擎。加大鲁南信息产业园、安侨东城国际等现有商业设施的招商力度,引进培育一批大型商贸集团和名品名店,打造人气商气聚集的城市商圈。进一步完善盛北商贸物流园、汽车文化贸易产业园等功能配套,建设专业市场群,推进与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第三方物流融合发展。
培植新兴服务业。强化枣庄电子商务产业园、华派电子商务创业园等项目功能提升,积极对接阿里巴巴“千县万村”计划,推进5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100个电商示范网店建设,争创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推进威海银行、长江证券、华泰保险、东吴保险等金融分支机构落地,设立3亿元以上的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着力发展普惠金融和融资租赁等现代金融业,实现信息流、资金流汇聚市中。加快仁慈老年托养康复中心、颐源养生养老产业园二期等“医养结合”项目建设,推行医疗保健、生活照料、家政服务为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发展壮大健康养老产业。
做优特色旅游业。以环城绿道为纽带,加快沿线休闲驿站建设,提升甘泉寺、龟山、仙坛山等景区内涵,推出采摘游、农家乐等生态旅游产品,增加特色体验项目,吸引更多大众消费。深入挖掘“百年中兴”文化、铁道游击队红色文化资源,加快国家矿山地质公园建设,打造民族工业和红色文化旅游新地标。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服务功能,扩大旅游接待能力,打造鲁南游客集散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为城服务、靠城发展,以打造城郊型精致农业为方向,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发展生态高效特色农业。依托城镇化优势,加快推进永安九顶莲花山生态观光园、孟庄茶乡小镇、大郭庄葡萄村等特色镇村建设,提升永安食用菌、西王庄蔬菜、孟庄水蜜桃、齐村樱桃等基地规模化经营水平,推动传统优势农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培植壮大兄弟食品、冠宇有机肥、蟠龙茶加工等项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加快“三品一标”创建,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积极开展项目推介、抵押融资等配套服务,实现交易范围向农业知识产权、村集体资产处置、大额建设项目招投标延伸。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13家。稳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创新土地股份合作等经营模式,盘活村集体资产。
建设美丽乡村。加快推进城市公共资源向镇村覆盖,基础设施向镇村延伸,实施全省第三批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建设,新建改造县乡公路11.7公里、村级公路85.2公里,硬化村居道路240公里,140个以上自然村实现户户通。推进周村水库扩容、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工程,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大力开展美丽乡村示范点创建,做好农村改电、改房、改水、改厕等工作,抓好垃圾集中处置、养殖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让群众在农村生活得更敞亮、更舒心。
四、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强化基础支撑,完善服务功能,焕发城市活力,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
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推进“多规合一”和控规全覆盖,强化规划刚性约束。用足用活各类棚改政策,积极化解棚改遗留问题,加快棚改项目推进,力争完成市南工业区职工宿舍、杨河、利民一期工程,适时启动大官庄东区、沙河子三期、站北片区等8个棚改项目,让更多居民乔迁新居。拓宽市场化投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青檀路公铁立交、中兴大道、胜利西路、崮山路建设,推进青檀南路、青檀北路、华山南路等道路新建改造,启动枣木高速东延工程征地拆迁,实施S103济枣线(市中段)改建、S904枣薛线(市中段)中修、206国道大修工程,做好振兴北路改造提升和公铁立交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尽快推动十电运煤铁路专线搬迁。坚持地上与地下并举,加快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统筹规划建设供排水、燃气热力、市政管线等地下管网,推进18条背街小巷整治、50个老旧小区改造,建设一批街心公园、广场绿地,增强城市公共服务能力。
全面提升城乡管理服务水平。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提高行政综合执法效能。纵深推进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对环境卫生、市容市貌、交通秩序、“五小”行业、市场环境集中治理。扩大综合整治范围,把工作重点向城乡结合部、城市出入口、镇驻地、村容村貌和路域环境整治延伸,深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进程。开展城市违法建设治理行动,严厉打击违法建设。坚持疏堵结合,切实治理占道经营、乱摆乱放、露天烧烤等问题。深入实施网格化管理,建设数字化城管,强化常态巡查,建立长效机制,坚决防止“脏乱差”问题反弹,巩固创卫成果。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物业管理,重点对无物业管理小区进行专项整治,全面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广泛开展“全民素质提升”工程,大力推进美丽家庭、最美市中人等评选活动,强化舆论引导,提高文明素质,形成人人参与城市管理的浓厚氛围。
努力改善生态环境。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压煤、抑尘、治车、除味、增绿工程,严把项目环评准入关,强化重污染行业管控,实施电力、水泥、多孔砖企业脱硫脱硝及在线监测工程,持续提升空气环境质量。抓好汇泉、惠营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加快郭里集支流、税郭支流等人工湿地和税郭污水处理厂建设,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工程提高供水质量。切实加强水源地保护,取缔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范围养殖场点,保障河流水体安全。严厉打击违法开采矿山资源行为,启动国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三期工程建设,加强采矿塌陷地、废弃矿坑治理,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积极开展经济林、生态公益林、村庄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突出共建共享发展,用更多精力关注民生,用更多财力保障民生,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以创业带动就业,强化盛北大学生创业园、市南工业区创业孵化基地等特色创业载体功能,实施“百名创业创新明星、千名创业小老板”培养计划,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支持返乡人员创业创新,新增城镇就业7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巩固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整合成果,推进城乡居民全面持续参保,统筹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困难群体救助标准。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加强与乳山市扶贫协作,深入推进“六大增收工程”和“七大产业协作”,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施校长职级制等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实验初级中学、区职业中专等20余所学校改扩建,加快农村薄弱中小学改造,基本解决“大班额”问题,巩固教育强区地位。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成区妇保院改扩建、镇卫生院国医堂建设,构建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人口计生服务管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争创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规划建设区档案馆。大力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倡导全民全运,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加强国防教育、双拥共建、民兵预备役建设。保障妇女、儿童、青少年和残疾人合法权益,推动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对台事务、老龄、物价、史志、邮政、通信、保险、防灾减灾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深入开展网格化社会管理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增强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能力。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依法推动信访问题和社会矛盾有效化解。深化平安市中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强化底线思维、红线意识,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和“打非治违”,坚决防止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倾力办好惠民实事。牢固树立民生导向,一手抓普惠民生的大工程,一手抓便民利民的小事情,扎实办好东北外环及振兴路路灯改造、城区绿化工程、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城区排水防涝与水环境建设、便民农贸市场建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等15件惠民实事,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六、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发展的重任、人民的厚望,对政府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恪尽职守,全力把政府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努力建设学习政府。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自觉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注重工作思路、管理方式和发展模式创新,深入研究改革发展、转型升级、城市建设等经济社会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更新知识结构,克服“本领恐慌”。坚持走进基层、贴近群众,广泛开展调研,不断拓宽促进科学发展的思路,提高破解难题的能力。
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深入推进依法治区,大力实施“七五”普法,坚持依法行政,正确运用法治思维,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法定权限行使职权,确保政府一切工作在法律框架内运行。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努力建设高效政府。坚持效率、效益、效果并重,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坚决纠正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切实提高行政效能,优化营商环境。把更多精力放在抓工作落实、促问题解决上,坚持干字当头,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定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用发展实绩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努力建设担当政府。强化“责任到我为止”意识,弘扬担当精神,充满创业激情,引导广大干部在应对困难挑战中创先争优,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挑重担,汇聚应对风险挑战的智慧和力量。以舍我其谁的担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遇困难不推、见矛盾不绕、有问题不拖,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精益求精,勇当标兵。
努力建设廉洁政府。坚持全面从严治政,认真落实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责任制,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时刻将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加大审计、监察、财政监督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火墙”。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把有限的财力用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上,用政府的“紧日子”换来群众的“好日子”。
各位代表!新的目标催人奋进,新的征程任重道远。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开拓创新,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攻坚克难,以更加务实的作风勤勉工作,全力谱写转型发展新篇章,为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的美丽市中,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