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023704020008/2023-00192
- 主题分类:政务信息
- 发布机构:文化和旅游局
- 成文时间:2023年07月19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23年07月19日
- 标 题:以文旅之笔,描绘乡村振兴画卷
- 效力状态:有效
以文旅之笔,描绘乡村振兴画卷

文化铸魂
“新空间”浸润乡村
在公共文化共建方面,市中区基本形成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现有国家一级文化馆1个,二级图书馆1个,23个图书馆分馆,11个文化馆分馆,11个综合文化站,169个基层文化服务中心,5个村级文化驿站,全部提档升级并保持每周不少于42小时向群众免费开放。连续4年投资22.2万元进行农家书屋书籍更新补充,丰富农家书屋的藏书,保障基层阅读需求。打造“15分钟阅读圈”,加快推进城市书房建设,依托图书馆分馆精心选址中兴分馆、玺东分馆2家,升级改造。推进村级文化驿站建设,已建成税郭镇花古泉、孟庄镇寺山子等文化驿站10家,各文化驿站开展书画交流会、展览、国学小课堂等活动120余场次。
在文创产品方面,重点文创产品有一甲动漫周边产品、齐村砂陶、谢氏古琴、森氏吉他、蒂夷茗茶叶、里筲花椒、奇味辣猪蹄、西王庄千杯少酒等。共有天猫、京东、抖音、快手等第三方平台的26家商家销售包括特色美食、休闲食品、服饰、香料、特色炻陶在内的文化旅游产品。艺术美在乡村美中被激活,乡村美在艺术美中被点亮。
项目引领,
“美丽乡村”宜居宜业
支持孟庄镇规划建设“一地两园、一河两线”项目工程,形成“四村共建、全域发展、孟庄样板”的整体局面。即规划建设草莓特色水果产业基地,打造鲜农现代农旅融合产业园、顺成名优中药材百草园,培育形成“一地两园”产业发展格局;规划建设口子汪流域河道生态景观带、贯通侯庄村至S241、峨周路两条农旅产业精品线的“一河两线”;形成以孟庄村、峨山口村、侯庄村、下道沟村“四村同建”产业格局,带动乡村振兴事业“全域发展”,打造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可复制的“孟庄样板”。
数字激活
“互联网+农旅”深入拓展
枣庄联通围绕辣椒小镇发展规划,以5G数字应用赋能特色农业发展,改变人工方式施肥、浇水、盖膜等原始种植方式,打造集育苗、种植、施肥、采摘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枣庄联通为牛山村建设了智慧大棚,通过太阳能供电,可确保棚内温度始终保持在适宜温度。从原始大棚到智慧大棚,一个棚每年增收2000多元。成立旅游大数据中心,市中区主要A级旅游景区均可通过携程网、同程网、抖音等平台实现在线预订、网上支付、实时信息推送,主要乡村旅游点或民宿能提供在线预订、网上支付等服务。与各大在线旅游平台进行深入合作,为自助游游客提供便捷信息化服务。在大数据监测上,通过多维技术支撑对客流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并接入视频监控、气象、交通等相关数据,为行业监管、应急指挥、舆情监测等提供依据。
打造品牌
“特色美食IP”增添活力
坚持文旅融合,讲好辣子鸡故事。充分挖掘枣庄辣子鸡等地方小吃的历史渊源、制作方法、营养价值等资源,研发系列产品,把地方小吃做成在枣庄吃得好、带得走的产品,形成了以辣子鸡为代表的“美食文化”品牌。2016年枣庄市被命名为“中国辣子鸡之乡”,2018年农业农村部举办“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评选出“枣庄辣子鸡”为“山东四大美食”之一。2019年,枣庄辣子鸡食材及制作工艺载入《枣庄年鉴》,2021年,枣庄辣子鸡烹饪技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枣庄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确定两家酒店为枣庄辣子鸡传承店;追溯并公布了枣庄辣子鸡传承人。枣庄辣子鸡在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多次被报道。
盘活资源
“非遗+扶贫”添薪加火
市中区全面实施非遗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战略,助力全区贫困人员脱贫致富。文旅部摘报2020年专题介绍市中区非遗助力脱贫案例,据摘报:2020年全区非遗特色产业实现年营收15.58亿,直接带动120余名贫困户脱贫致富。市中区齐村镇入选第三批全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街道)名单。系枣庄市唯一。其中,齐村砂陶项目建设了齐村镇乡村振兴产业示范服务中心,年产沙窑产品10万余件,年销售额500万元,带动乔屯、杨岭、李岭等村共30户贫困户就业。齐村镇炻陶博物馆入选首批山东省乡村(社区)博物馆。山东玺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被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
节会助力
“文旅促消费”释放动能
全方位聚人气、汇商机、塑形象,打造了汇集市中元素的文化IP。连续承办六届“中国枣庄辣子鸡美食文化节”,培育发展了非遗进景区、周六剧场进景区、“舌尖上的非遗”、欢乐非遗购物节、市中区广场文化节、啤酒音乐节等节会活动,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和增加旅游收入的同时,也满足了多样化市场需求。依托区文化馆,建设市中区“山东手造”展示交易中心,开展教学实践、手造展演和体验活动,打造线上线下展销平台,形成“可看、可购、可玩”的网红打卡地和先行展示区。结合元旦、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举办“黄河大集”“村晚”系列活动,开展手工年画制作、全民阅读推广、汉服体验等100余场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周六剧场”“一年一村一场戏”等活动,2023年共演出314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