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枣庄市市中区人民政府网站! 今天是:

无障碍| 繁体 | 简体|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索 引 号:370402/2018-01243
  • 主题分类:统计公报
  • 发布机构:统计局
  • 成文时间:2016年06月06日
  • 文  号:
  • 发文时间:2016年06月06日
  • 标  题:市中区2015年统计公报
  • 效力状态:有效

市中区2015年统计公报

市中区201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市中区统计局


2015年,市中区委、区政府团结依靠全区人民,牢固树立“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执政理念,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稳步发展。

一、综合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经上级统计部门核定,全区生产总值(GDP)完成215.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7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15.11亿元、增长9.1%,第三产业增加值90.74亿元、增长3.7%实现人均生产总值55339元、可比价增长4.5%,按年均汇率折算为8525美元。三次产业比例为4.553.442.1,三产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一产占比提高0.2个百分点、二产占比回落1.2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全区民营经济总户数已发展到5.98万户、增长5.8 %。其中:民营企业10994家、同比下降4.07 %个体工商户达到4.88万户增长8.3 %;注册资金227.87亿元、增长36.8%;实缴税金17.62亿元,增长3.5%,民营经济税收占全区税收比重为63.2 %、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

社会用电平稳增长。辖区内全社会用电量22.2亿千瓦时、下降12.8%、幅比上年升高4.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量16.2亿千瓦时、下降18.1%、幅比上年升高8.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91亿千瓦时、增长6%。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十二五期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843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924人,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20.82万人、增长8.8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我区被确定为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平台建设示范县。

物价水平保持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 1.0%,涨幅较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7.9 %。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创新能力不强,具有支撑拉动作用的大企业、大项目偏少;城市建设欠账较多,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财政压力加大,民生领域还存在薄弱环节;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等。

1 :2015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

指标名称

2015年

一、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01.1


1、食品

100.8

2、烟酒及用品

105.0

3、衣着

101.8

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100.7

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0.5

6、交通和通信

99.0

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1.5

8、居住

101.6


二、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

100.5

三、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92.1

四、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

97.6

五、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98.8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完成农业产值18.8亿元、增长4.1%,结构比例为57.3:2.3:37.5:2.9;粮经播种面积比例为69.45:30.55;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34.0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植面积23.62万亩,粮食总产量6.9万吨、同比下降1.4%。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区镇两级产权交易平台建成启用。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农村土地综合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发展管道灌溉1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24.25公顷,增加节水灌溉面积620公顷,除涝面积与上年持平;农业机械总动力29万千瓦、增长3.57%;拥有拖拉机5257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400台、占拖拉机保有量的46%;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分别为台639和466台、分别增长3.57%和5.67%;化肥使用量(折纯)6958吨、较上年下降0.1%。实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发展管道灌溉面积2.25万亩,齐村支流(小屯村至汇泉路桥段)、西河治理工程投入使用验收6.9万人实现饮水安全。

2:主要农产品产量

指标名称

单位

产 量

增长%

粮食

万吨

6.9

-1.4

油料

万吨

1.02

-2.3

蔬菜

万吨

15.41

1.9

瓜类

万吨

0.2

2.7

水果

万吨

1.03

0.4

生猪出栏

万头

17.2

1.0



牛出栏

6750

1.2

羊出栏

万只

3.25

0.9

家禽出栏

万只

1123.84

-0.8

肉类

万吨

2.81

0.2

禽蛋

万吨

1.62

0.6

奶类

3839.85

持平

现代农业取得新进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5家。国家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达到42个,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96家,当年新增5家,增加值增长6.65 %,其中:轻工业完成总产值193.8亿元,增长3.7%、重工业完成317.6亿元,增长5.1%。重工业较轻工业加快1.4个百分点,轻、重工业产值比为 37.9 : 62.1 。纺织服装、橡胶管带轮胎、环保水处理、医药医疗器械等特色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1.1%,我区获得中国纺织服装名城称号。

高新产业快速发展。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的企业达到50家,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129.21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27%,比上年提高1.21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88.3亿元、增长3.5%,利税42.68亿元、增长0.4%,利润25.09亿元、增长0.5%。

支柱行业不断壮大。建材工业增加值增长2.46 %,占规上工业比重12%;纺织服装工业增加值增长-0.42%,占规上工业比重24.84%;机械机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占规上工业比重9.42%;化学工业增加值增长14.64%,占规上工业比重9.57 %;食品医药工业增加值增长11.6%,占规上工业比重 7.17%。煤炭、建材、纺织服装、机械机床、化工、食品医药六大行业合计完成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63.92%。

建筑业发展良好。全区有资质建筑企业56家,施工面积377.7万平方米、增长5.5%,竣工房屋面积169.3万平方米、增长17。9%,完成建筑业产值50.4亿元、同比增长18.2%。

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增长

水泥

万吨

479.12

-6.6

服装

万件

73149.26

-1.1

#针织服装

万件

67935.08

-1.3

44997

-3.3

万米

7851

-32.2

化学试剂

万吨

2.72

13.1

纸箱

万吨

3.88

7.5

铁精矿粉

万吨

126.06

-16.7

商品混凝土

万立方米

215.8

1.0

金属切削机床

65477

25.4

液压、气动元件

万件

35.22

12.9

自来水生产量

万立方米

1980

-2.2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增速稳步回升。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全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及区委、区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投资目标,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成效逐步显现全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6.27亿元、增长13.7%,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总量是2010年的1.7倍。累计建设亿元以上项目156个,十里泉电厂“上大压小”扩建等一批大项目顺利推进,泰和年产30万吨水处理剂等96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

在建大项目支撑不强。投资亿元以上大项目达55个,比上年减少10个,占全部项目的17.5%、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共完成投资73.51亿元,下降31.5%,拉低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6.4个百分点。

工业技改投资力度加大。2015年,全区完成技术改造投资42.87亿元,增长22.5%,增幅高于市平均2.2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一。

投资结构不断调整。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31120万元、1066078万元、965514万元,一产增长198.1%,二产增长40.6%,三产下降7.6%;第一、二、三产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0.6:41.8:57.6调整为1.5:51.7:46.8。

房地产开发投资减缓。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2.55亿元、下降29.6%,低于全区投资增幅43.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回暖。我区商品房销售面积从去年年初开始出现回落,至去年4月份开始出现负增长,此后降幅一直在20%左右徘徊。2015年,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76.2万平方米、增长40.7%,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快49.7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74.49万平方米、增长41.3%.商品房销售额29.24亿元、增长36.3%,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快30.9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27.4亿元、增长36.3%.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速度放缓。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61亿元、增长10.8%,同比回落1.6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乡村市场相对活跃但占比偏低。2015年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4.15亿元、增长11.3%,增幅同比回落0.3个百分点,增速提高幅度虽高于城镇市场1.4个百分点,但绝对量仅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11.9%,占比明显偏低。住宿餐饮业逐步回暖。全区批发和零售业占全部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96.2%,拉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提高9.2个百分点,有力地支撑了全区消费品市场的平稳增长。全区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增幅同比提高12.0个百分点,呈现逐步回暖态势。  基本生活类商品持续热销。2015年限额以上企业食品、饮料、烟酒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化妆品类和日用品类零售额可比增速同比分别提高12.9、13.4、13.5、5.7个百分点。汽车及能源制品销售增势减弱。2015年,限额以上汽车类零售额11.98亿元、同比增长0.8%;石油及制品类同比下降15.3%。

金银类商品销售需求增势减弱。全区限上金银珠宝类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12.0%、同比回落9.2个百分点。

六、外经外贸、开发区经济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十二五”期间,累计引进外来投资项目286个,实际利用外来资金248亿元;实际到帐外资793万美元(上年为43万美元);全区进出口总额完成4.32亿美元、增长13.3%,其中出口3.98亿美元、增长14.3%。

枣庄经济开发区稳步发展。围绕“招商引资、特色产业、破解瓶颈、培植现有重点优势企业和体制机制”五大课题做工作,努力推进产业集聚和链式项目发展,全面提升开发区综合承载能力。全年实现税收3.28亿元(含免抵、退税1.29亿),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2亿美元,较上一年度分别增长35.54%和10.55%。

市南工业区建设有序进行。市南工业区被列入国家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61家市属工业企业改革改制主体任务基本完成,近4万名职工遗留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七、交通邮电、旅游服务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解放路、胜利路等公铁立交建成通车,新建改造348线、西昌南路、人民东路、建设南路等道路47条,农村道路安防工程全面完成。截止2015年底,全区拥有客运企业(业户)3家、出租车公司7家、货运企业(业户)73家、驾驶员培训学校6家,机动车维修企业82家(其中一、二类维修企业28家),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站2家(含市汽车性能检测中心),城区公交车线路42条,出租车434辆,货运汽车达到5850余辆,驾驶员教练车551辆,乡村道路总里程581.3公里。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935万元,下降25.7%,电信业务总量达到16.23亿元、增长6.1%;固定电话用户12.1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6.49万户,小灵通用户0.16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23.3万户,农村交换机容量4万门。

服务业发展跨入新阶段。2015年服务业投资完成96.55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46.8%。限上服务业企业发展到111家,商业设施面积达到155万平方米。大润发超市、盛北商贸城等项目投入运营,三角花园商贸区跻身省级服务业先进园区行列,仙坛山温泉小镇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八、财政税收、金融存贷

财政收入保持平稳。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2.25亿元、增长5.3%;总量是2010年的2.06倍。财政支出完成26.53亿元、增长1.0 %。财政收入质量平稳,财政收入中税收占比重达到82.6%、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0.3 %、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税收收入较快增长。市反馈我区各项税收完成27.87亿元、增长2.6 %。总量是2005年的1.95其中:国税收入12.59亿元、下降5.6 %,地税收入 15.28亿元、增长9.6%。税收占GDP比重达12.9%、下降0.1个百分点。

金融存贷平稳运行。年末辖区内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59.30亿元、比年初增加10.70亿元、增长 3.06 %,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3.04亿元、比年初增加17.38亿元、增长 8.05%;各项贷款余额288.19亿元、比年初增加10.57亿元、增长3.8%。雅百特科技成功“借壳”上市,我区荣获“山东省金融生态建设模范奖”。

九、科学技术

科技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承担和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7项,其中:省级及以上5项,市级各类科技计划12项,获得上级无偿扶持资金1004万元;取得重要科研成果26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以上的21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9项。

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2015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总数达到12家纳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范围的企业达到50家。2015年度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129.21亿元,同比增长11.6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5.27%,比年初新增1.2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和新增百分点数均居全市五区一市首位。

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截至目前,我区拥有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3个,其中:省级农业科技园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7个,市级科技孵化器2个。产学研深入推进,多次组织企业到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省科学院、天津工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济南大学开展产学研交流活动,促成德汇新能源与南京大学、杰诺生物酶与华东理工、鹏翔光电与省科学院、力源电器与济南大学等近20家校(院)企成功结对。

专利申请授权取得新突破。全区申请专利72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49件;获得授权专利46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7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36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7件,位居全市首位;确定首批“枣庄市最具价值发明专利”6项,位居全市第一。拥有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11家,市级专利示范试点企业9家。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省级名牌总数达到24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位居全市第一。

十、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区共有中小学66所,教职工3692人。总计中,小学50 所,普通中学 15 所,特教中心1所。全区小学招生11289 人、毕业5474人、年末在校学生 55159人;中学招生6013人、毕业6343人,年末在校学生19017 人。当年新建标准化校舍15.7万平方米,新改建幼儿园35所,省市级规范化学校达到55所,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和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区。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健全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区有医院及卫生院10个,床位865张,卫生技术人员1110人,其中:执业医师336人、注册护士484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对“两馆”进行装修升级改造,深入推进免费开放。区图书馆新增图书20000余册;公益电影放映覆盖城乡。开展“新”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放映各类影片超过1332场。在城市社区、广场开展消夏电影放映月活动,放映公益电影80余场。基层文艺培训逐步加强。全年共组织各类培训活动100余次,培训各乡镇、街道基层文化工作者、业余文艺辅导员及文艺爱好者20000余人次,确保文化遗产保护“出实效”。成功申报格六洲、齐村古陶窑建造技艺、传统古琴制作技艺、厉家中药治疗烧伤术和青铜失蜡法铸造技艺为我市“第五批市级非遗项目”。区文化馆东湖新馆建成启用,升级改造农家书屋89个。

体育工作成效显著。积极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多形式多渠道推动群众体育蓬勃开展。举办、承办了2015年“悦动杯”业余篮球俱乐部精英篮球邀请赛、2015年枣庄市迎智运“新红梅陶瓷杯”象棋团体锦标赛、枣庄市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健身秧歌比赛、枣庄市中区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健身气功比赛、枣庄市第九届运动会资格赛暨2015年全市羽毛球锦标赛、2015年枣庄市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围棋定级升段赛、2015年市中区全民健身志愿宣讲活动、市中区2015年“全民健身日”暨市中区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广场舞大赛及国民体质监测主题活动、2015年枣庄市银行业第二届“银协杯”羽乒运动会、市中区广场舞培训班、市中区“鑫和国际佳园杯”象棋比赛、市中区第五届环枣庄全民健身中心(东湖公园)长跑活动等多项比赛,被评为全省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区

十一、城乡建设、节能环保

城乡面貌变化明显。累计实施城建项目142个,完成投资141.5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到52平方公里,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8.4%。顺利实施青檀小区、道南里等23个棚改项目,13个项目实现回迁上房。新建经适房、廉租房、公租房1623套。东西沙河治理工程全面竣工,新改建城区旱厕268座,铺设供热管网32公里、燃气管网59公里、供水管网17公里、电力线路79.7公里。完成206国道等16条道路环境综合整治,改造提升背街小巷146条,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通过省级认定,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区、省级乡村文明行动示范区。顺利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任务,新增造林面积8万亩、城区绿化面积320公顷。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强力推进实施省级以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8个,关闭露天开采矿山26处。水污染防治通过国家迎淮核查验收。完成大气脱硫脱硝和畜禽养殖业治污设施规范化建设等减排项目36个,减排二氧化硫200吨、氮氧化物2500吨、COD500吨、氨氮110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深入开展。完成城区内99台燃煤锅炉改造任务对机动车实行严格的“绿标”管理,全年检测机动车9.3万辆,发放环保标志9.3万套;水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完成惠营、汇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中水回用等治污项目投入使用,顺利通过国家迎淮考核验收。投资8500余万元,启动建设了西王庄孟庄、峄城大沙河永安段等3处人工湿地,规划水域面积45.54万平方米,实现“治污和净化”双重水保护模式

十二、人民生活、安全生产、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合理增长。年末全区公安口径居民户数16.13万户,户籍总人口55.96万人,其中:男性27.40万人,非农业人口31.96万人。计生口径全年出生人口5994人,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9.7 %,死亡人数2169人,人口出生率10.94‰、死亡率3.96‰、自然增长率6.98‰。

4:每百户城乡居民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名 称

城 市

农 村

名 称

城 市

农 村

彩电

101.4

106

电冰箱

92.9

86

摩托车

14.3

58

家用汽车

32.9

30

家用电脑

78.6

48

空调器

111.4

82

洗衣机

100

98

淋浴热水器

102.9

90

照相机

48.6

10

移动电话

212.9

232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区累计民生支出74.6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60.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84元,增长8.1%。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13672元,增长1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新口径)26238元、增长7.1%;人均消费性支出14999元,增长10.5%,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33.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新口径)12548元、增长8.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330元、增长9.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4.2%。

安全生产继续向好。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以贯彻落实新《安全生产法》为主线, 全年共培训1.8万人次,开展安全大检查4次,重点行业检查4次,专项整治25次,检查各类企业(单位)983次,排查并消除各类隐患2267余条。全区煤炭百万吨死亡率0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分别为0.571,0.573,0.0526。按照“抓基层、打基础、严责任、强监管”要求,不断提升安全生产工作水平,有效遏制了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民政和基层民主事务稳步推进。全年登记结婚登记4514对、离婚登记1700对、补发结婚证1488对,补发离婚证171本。办理收养登记12起,合格率100%。新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6个,总数达到80个。设立“四社联动”试点社区2个,并完成“四社联动项目”4件。评选“市中和谐使者”11人,其中2人被评为“枣庄市和谐使者”。规范志愿者注册程序,完善志愿者管理办法,今年注册志愿者队伍80支,志愿者2550人,。完成了市中—峄城,市中-兰陵边界线联检工作。联合峄城区民政局对丢失的2号桩和4号桩完成了补栽工作。开展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各镇(街道)共聘用经验丰富的普查业务人员15人,实地调查人员312人,间接参与到普查工作的人员超过1100人。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410元、每人每年2800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全面落实,稳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孤儿抚育、城镇“三无”老人供养等补助标准,建立贫困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开展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全年发放各类民生保障资金1.2亿元,惠及全区3.3万困难群众。新建养老服务机构3家,新改建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6个、农村幸福院8个,新增养老床位500张,总数达到2830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5.4张,位居全市第一。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城乡并轨,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到40家。城乡低保标准逐年提高,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76%。

慈善救助有序开展开展“情暖万家”慈善活动,对全区800余户特困家庭实施救助,发放救助金60万元;救助14岁以下重症患儿12名,发放救助金3.6万元;救助困难残疾人家庭11户,发放救助金5500元;救助企业困难职工家庭736户,发放救助金36.8万元;开展“朝阳助学”活动,救助低保家庭和困难家庭大学生164人,发放助学金48.3万元;开展“爱心复明”活动,为低保户、五保户、军烈属等困难家庭免费做白内障14名,免除手术费7万元;与区工商联联合救助10名困难中小学生,发放助学金5000元,市中被评为全国残疾人辅具服务示范区

注: 1、公报中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规模以上工业标准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3、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指计划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当年完成投资额。

4、限额以上批发企业为年销售额2000万元及以上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企业为年销售额500万元及以上企业;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为年营业额200万元及以上企业。

相关文章

中共市中区委、市中区人民政府主办 各镇街、区直部门内容保障

市中区大数据中心建设 地址:枣庄市市中区君山中路321号 邮编:27710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2)3921308 举报邮箱:szqxxglzx@zz.shandong.cn

网站备案:鲁ICP备07002590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3704020008  鲁公网安备:37040202000003号

市中区2015年统计公报.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