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02/2022-00056
- 主题分类:区级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时间:2022年08月15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22年08月15日
- 标 题:2022年度市中区农业农村局关于区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第101178号提案办理情况(关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
- 效力状态:有效
2022年度市中区农业农村局关于区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第101178号提案办理情况(关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
金世蔚委员:
您提出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十分感谢您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关心支持。您在区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中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农业农村局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大胆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方法,多项工作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特别是2021年,我们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1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农办科〔2021〕11号)和《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做好2021 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鲁农科教字〔2021 〕13 号)文件要求和培训目标任务,进一步强化乡村人才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组织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去年我区全年共组织开展各类培训31期,培育各类新型职业农民1799人次,列入乡村振兴考核任务的126人,完成了132人,超额完成6人。其中省级班9人(农村环卫与改厕2人,农业经理人6人,含临时增加农机手减损培训1名);市级班50人(高素质女农民23人,领军人才17人,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10人);县级班73人(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64人,农机手培训9人),其他各类业务培训1667人次,全面超额完成了省、市下达的高素质农民培训任务。
一、认真做好培训需求调研和方案制定
为做好我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区农业农村局组织科技教育股、畜牧农机服务中心、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深入齐村、孟庄、税郭、西王庄、永安、光明路街道6个涉农镇(街)产业发展突出的专业村和产业基地,走访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养业大户,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育需求情况进行了调研。结合我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需求和培育任务,局党组多次召开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农民培训工作,制定了《关于印发《2021年市中区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方案》(市中农委办发﹝2021﹞2号),在培训方案中明确培育工作节点进度,按照“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原则,突出抓重点、抓要害、抓落实,优化课程设置,创新培训方式,分层分类施教,推进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协同、提升能力与延伸服务衔接,加速培育壮大适应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急需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二、围绕“四个聚焦聚力”精准遴选新型职业农民参训
一是聚焦聚力保障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围绕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开展良种推广、作物机收减损,加强农机手操作技能培训,提高驾驶操作和安全使用水平,促进丰产丰收。围绕恢复生猪产能、渔业提质增效,加强健康养殖、生态养殖和疫病防控技术培训,助力提高养殖水平效益。围绕耕地质量提升,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节水灌溉、土壤培肥改良、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培训,增强农民保护耕地意识,提升和改善耕地质量。二是聚焦聚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围绕脱贫镇村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加强特色产业发展带头人的生产技术、品牌打造、电商营销、金融信贷、加工物流等方面培训,提升示范带动能力,促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三是聚焦聚力促进返乡入乡创业创新。围绕院校毕业生、农民工和退役军人等返乡入乡群体,以农业农村发展形势、产业格局、乡风民俗等为重点,以电商营销、直播带货、农村文旅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农产品质量安全、“物联网+”智慧农业、对外贸易、产业化联合体打造等为内容,开展农业产业领军人才培养,培育壮大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农民企业家队伍。四是聚焦聚力支撑乡村建设行动。面向村“两委”成员,围绕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乡土文化等培训,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农民生态文明、农业绿色发展培训,助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乡村规划、休闲农业、乡村康养、冷链物流、农产品加工等技能培训,完善乡村产业体系。
高素质农民培训学员遴选按农业农村部农办科〔2018〕17号文件精神落实。培育对象年龄在16-60周岁,具有初中或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热爱农业、品德端正、遵纪守法,有较好的农业从业稳定性,有使用智能手机下载手机App及线上学习的能力。一般按照个人自愿申请,按照所属产业分别由镇街农办、农技站初审,并由区农业农村局审批的程序选择确定培育对象,也可向区农业农村局咨询报名。
三、科学确定培训机构和目标导向按需施教
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科学遴选确定培训机构,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快建立开放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利用农业高校教育培训资源,加强与市农广校、枣庄职业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教育培训机构合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培训;引导旺达农业、冠宇科技、富源农机等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参与教育培训工作。与其签订培训服务合作协议,积极开展需求调研、培训组织、过程监管、跟踪服务、能力评价和规范管理等工作。2021年全区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按省、市、区分层分类开展,省级主抓各类带头人示范性培训,市、区重点抓好区域性培训,按需求、按产业、按人员分类开办或参加相应培训班次,统筹推进生产技能、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人才培育。依据农业生产季节,合理设置培训时长,强化训后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确保培训任务及时落实到位,培训质量抓紧抓实抓细。注重强化种养、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培训。
四、优化培育内容创新培训模式
根据培育对象与培训类别制定差异化的培训计划与培训内容,综合采用课堂教学、实习实践、线上培训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培训针对性和质量效果。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大政方针、农业产业发展形势趋势、农业安全生产、农担融资及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等纳入培训内容,统筹用好区域内优质教育培训资源,依托旺达等农民实训基地及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农业企业、家庭示范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平台,积极开设田间课堂,拓展实训领域,提高实习实践在培训中的比重。依托农业科教云平台、山东省农民线上教育培训系统等在线学习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考核,鼓励农民自主学习。引导农业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机构发挥科技优势,为高素质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跟踪指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巩固管理者队伍,增强统筹协调、组织管理、教学教研、开拓创新能力。支持发挥农村“土专家”“田秀才”“传统艺人”的作用,探索“师傅带徒”培养模式,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引入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有效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五、推广培育成果树立典型示范
积极申请高素质农民扶持政策,遴选推介优秀学员、优秀教师、优秀工作者,评选精品课程、优质教材和受欢迎培训机构,促进高素质农民更好发展。积极开展农民技能大赛、培育成果展示、农企对接和典型交流等活动,树立宣传先进典型,搭建高素质农民互学互助平台。持续跟踪农民训后产业发展,开展政策宣讲、项目推介、技术指导等延伸服务。指导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产业联盟等发挥作用,帮助引导高素质农民抱团发展、协作发展、互补发展。系统总结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好经验好做法,引导学优争先,积极弘扬“学习光荣、素质高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经过近几年精心培育,我区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涌现出一批带头致富的先进人物典型,如西王庄镇高素质农民学员东腾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葛春华,从事草莓种植,示范规模140亩;齐村镇天蕴家庭农场主高焕磊,从事葡萄种植,示范规模80亩。富源农机合作社理事长付国从事农机托管半托管服务,宝农合作社理事长田伟等多家经营主体均以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新品种研育,农产品种植、收储、电商、销售,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托管半托管服务等业务,组织带动周边种养大户、合作社等新型职业农民现场实训,观摩学习,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市级农民培育实训基地等荣誉。葛春华获得“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内检员证书”;高焕磊荣获市级“乡村之星”等荣誉;特别是富源农机合作社理事长付国先后承担了“玉米种肥同播”、“小麦一喷三防”、“小麦宽幅精量播种”、“土地深松”、“小麦玉米机械一体化生态沃土工程”、“基层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等服务项目12项次,近3年技术服务累计节本增收经济效益600多万元。创新了“社社托管”、“社村托管”、“社户托管”、“异地托管”以及“单项托管”、“全程托管”等灵活机动托管服务模式,采取了带机入社、投资入股等多种合作方式,建立了“统一联系农活,统一安排机手,统一调度机械,统一结算资金”的利益连接机制,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和《分红制度》,实现了共赢发展。合作社先后被评为“枣庄市农机合作社一级示范社”、“山东省农业生产性服务省级示范组织”、“全省平安农机示范单位及示范岗位标兵”、“国家级示范社”、“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立了省级“农科驿站”,入选全国第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典型案例》。合作社创办人付瑞川同志先后被授予齐鲁之星、枣庄市乡村之星、枣庄市三秋、三夏先进个人、市中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合作社理事长付国成为中国农机化协会大学生从业合作社理事长委员会成员、副秘书长,媒体也多次进行宣传报道。下一步,我们积极组织各类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班、政策解读班,结合我区城郊型现代精致农业发展需要,制定完善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让更多的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壮大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把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让“庄稼汉”真正成为懂生产技术、有管理经验、熟悉市场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高素质农民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