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02/2019-01771
- 主题分类:区级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时间:2019年08月31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19年08月31日
- 标 题:2019年度市中区农业农村局关于区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第9317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建设绿色生态新农村的建议)
- 效力状态:有效
2019年度市中区农业农村局关于区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第9317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建设绿色生态新农村的建议)
市中农字[2019]67号 签发人:贾鹏章
(A)
对区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第9317号
提案的答复
徐夏青、李晋平、周慧云委员:
各位委员提出的《关于建设绿色生态新农村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绿色生态新农村,把农村打造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底蕴深厚、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面压实责任。制定印发《市中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市中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分工方案》,将重点工作细化分解为5大重点任务和10条工作线,明确牵头部门、责任单位职责。成立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先后召开8次区委常委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和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成立由区委办、区政府办、区重大事项推进中心、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农业农村局等业务骨干组成的5个专项督查组,深入全区6个镇街77个行政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督查,督促各镇街对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实行“4+1”联系帮包制度(一村一名区级领导、一个区直部门、一名镇街科级干部、一套工作班子),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建立“四大家联动”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统筹协调、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
二、聚焦重点环节,改善农村面貌。坚持精心规划、点面结合、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按照连片打造、注重内涵、把握重点、分类实施的思路,着力抓好领导帮包机制、督查通报机制、问题反馈机制、考核奖惩机制、部门联动机制、协调沟通机制“六个机制建设”,突出“党建、产业、规划”三个引领,坚持“重点、难点、亮点”一起抓,“三点”统筹推进,深入挖崛文化内涵,着力创建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的“四美”村庄和“产业引领型、山水田园型、乡贤人文型、古村文化型、红色传承型、生态宜居型”“六型”美丽村庄。重点打造北部茶韵果香片区,南部红色文化旅游片区,东部农耕记忆片区三大片区。以村庄清洁行动、镇域和路域环境整治、“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创建、“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等工作为重点,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动“五化”达标提升和“七改”全覆盖,全力补齐美丽乡村建设短板,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在巩固提升去年创建的31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基础上,今年启动了35个行政村(68个自然村)美丽乡村建设,其中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个,使全区美丽乡村建设总数达到70个,覆盖率达90.9%。今年以来,累计新建修缮路面20万平方米,清理垃圾3.4万吨,增绿、补绿14万余株,改造立面及粉刷墙面27.3万平方米,改造农村无害化厕所705户,安装路灯300余盏,建成13处地埋式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农村污水能力达到5000吨;全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量占比达到8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0%,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87%。西王庄镇申报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齐村镇刘屯村申报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齐村镇前良村被评为省级美丽宜居村庄。
三、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业生态环境。要把农业产业生态化、发展清洁化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举措,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严格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和提升农业生态环境。一是实施“四减四增”行动。推行节水农业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提高有机肥利用率。病虫害绿色防控,实现农药减量和科学使用。杜绝高毒高残留和假冒伪劣农药流入市场,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二是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促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按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要求,继续大力推进我区国家、省、市三级标准化示范场的创建工作,积极引导达到规模要求的养殖场进行申报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开展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集中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针对我区河道直排、信访举报、水源地保护区等重点治理区域,专题研究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全部完成我区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户关停取缔任务。对各镇街畜禽规模养殖场实行 “一场一策”技术指导与服务,并通过举办培训班、印制明白纸、登门送技术等方式,大力宣传推广“14421”,既“一控四分四防两配套一基本”粪污治理模式。针对小型畜禽养殖场和散养户,推行粪肥自然堆积发酵;针对肉鸭养殖污水,推行生态发酵床养殖,有效减少污水外排;针对规模大,且有一定资金基础的养殖场,推行沼气工程或综合处理,提高了畜禽粪污利用率,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畜牧系统共计深入养殖场开展粪污处理利用技术指导服务1600余人次、820多场次,全区初步建立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资源化利用格局。三是不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制定激励、引导政策,对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进行重点扶持:积极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堆沤还田、生物反应堆等技术措施。突出抓好机械化全量直接还田,推广使用联合收获机械、秸秆粉碎还田机械,使秸秆就地粉碎还田。大力发展秸秆饲料化利用,大力发展奶牛、肉牛养殖和羊、兔等食草牲畜产业,加快秸秆氨化、青贮、微贮、揉搓丝化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努力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扎实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鼓励发展秸秆气化、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等项目,加大对秸秆发电、秸秆气化工程的扶持力度。不断拓宽秸秆基料化利用,积极发展以秸秆为主要基料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探索秸秆作为育苗基料、花木基料、草坪基料等利用方式,不断扩大秸秆基料化利用比重。现已培育以富源农机、利丰农机为代表秸秆粉碎还田新型经营主体,今日奶牛养殖场、龙腾肉驴养殖场为代表的秸秆青贮,过腹还田新型经营主体,以冠宇农业公司、思宇食用菌种植合作社、丰源食用菌种植合作社为代表的秸秆基料化经营主体,以枣庄市地久德生物能源公司为代表的秸秆收储龙头企业。通过秸秆肥料化、秸秆粉碎还田、青贮、食用菌栽培、秸秆反应堆等有效措施,市中区秸秆综合利用率逐步提高,基本实现农作物秸秆的合理、高效利用,利用总量不断扩大,利用途径不断拓宽。
四、实施绿色工程,提高农村绿化面积。大力推广应用乡土树种造林,因地制宜把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作为绿化重点,做到见缝插绿、应栽尽栽,加快构建“绿色通道、绿色水廊、绿色基地、绿色村庄”,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村庄绿化格局,构筑绿色生态屏障。今年以来共增绿、补绿14万余株。
五、完善政策措施,凝聚各方合力。坚持农民主体、广泛参与,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构建“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配合、社会资助、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建设机制。强化资金保障,统筹整合涉农资金,重点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去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上亿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立足全区乡村区域发展布局,针对不同村庄特色,统筹编制乡村建设规划、特色小镇建设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乡村建设的主体作用,在制定规划过程中积极发动群众参与,主动征求群众意见,使村庄规划真正体现群众意愿、符合本地实际。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金融支持、群众自筹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行,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依法盘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空闲农房及宅基地等途径,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人居环境整治。动员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资捐物或结对帮扶,发动村民积极出资、投工投劳,形成广泛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的合力。通过宣传好经验、好做法、示范镇村等,树立正面样板;通过对村容环境脏乱差等进行揭短亮丑,曝光反面典型。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营造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最后,感谢各位委员对我区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市中区农业农村局
2019年8月30日
联系人:张永义 联系电话:306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