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枣庄市市中区人民政府网站! 今天是:

无障碍| 繁体 | 简体|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索 引 号:370402/2017-01132
  • 主题分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发布机构: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时间:2017年12月26日
  • 文  号:
  • 发文时间:2017年12月26日
  • 标  题:市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效力状态:有效

市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创新发展的攻坚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科学谋划和顺利实施“十三五”规划,对我区遵循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在新常态下把握新形势,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实现经济社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全面建设新兴工业强区、全市商业中心区、中心城区东部核心区、省级生态区、幸福和谐示范区,打造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高地,具有重大意义。    
  
一、抢抓发展机遇,明确战略目标    
  
  (一)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始终坚持“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执政理念,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    
  ——经济总量稳步提升。2015年,预计全区生产总值完成223.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2.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5.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2.3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291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6倍、1.5倍、1.7倍、2倍和1.3倍。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6.8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来资金248亿元,境外资金9963万美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服务业增加值、税收收入、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工业利润、国税收入增幅、金融发展水平等8项主要指标位列全市第一。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预计全区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一五”末的4.9:58.5:36.6,调整到4.5:53.3:42.2。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96家,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预计分别实现501亿元、41亿元、23.5亿元。雅百特科技成功借壳上市,实现了全市企业主板上市“零”的突破。纺织服装、橡胶管带轮胎、环保水处理、医药医疗器械等四个特色产业在“十二五”期间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幅均在9%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实现94.36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82.5%。限上服务业企业发展到111家,商业设施面积达到155万平方米。中央广场、1878民国风情街等一批项目进展顺利,银座商场、大润发超市等一批名品名店入驻我区。鲁南水城·枣庄老街、仙坛山温泉小镇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龟山风景区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铁道游击队展览馆建成正式对外开放。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分别发展到49家和65家。国家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达到42个。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区、镇两级产权交易平台建成启用。全面完成国家级“小农水”重点县、农村土地综合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任务。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累计实施城建项目142个,完成投资141.5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到52平方公里,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8.4%。青檀小区、道南里等23个棚改项目、12684户居民乔迁新居。东、西沙河治理工程全面竣工,解放路、胜利路等公铁立交建成通车,新建改造348线、西昌南路、人民东路、建设南路等道路47条,农村道路安防工程全面完成。新改建城区旱厕268座,铺设供热管网32公里、燃气管网59公里、供水管网17公里、电力线路79.7公里。完成206国道等16条道路环境综合整治,改造提升背街小巷146条,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通过省级认定,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区、省级乡村文明行动示范区。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列入《国家“十二五”淮河治污规划》的10个项目全部完工。投资1600万元启动建设峄城大沙河市中段、孟庄蟠龙河等4处人工湿地。实现“治污和净化”双重水保护模式,峄州桥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国家Ⅲ类标准。水污染防治通过国家迎淮核查验收。空气环境质量主要指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放总量较“十一五”末分别减少9532吨和10689吨。累计淘汰纺织印染生产线12条、染整设备170余台套、落后产能17900万米,拆除机立窑水泥生产线37条、磨机21台、焦炉2座,结束了我区机立窑水泥30年的生产历史。全面完成了节能减排任务。    
  ——园区建设成效显著。枣庄经济开发区总规划面积达到28平方公里,区内现有实际经营企业200家,安置就业1.7万人,形成了纺织服装、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主要产业门类。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中国驰名商标1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0个、山东省名牌产品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市南工业区建设发展步伐加快,被列入国家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政策支持范围。用四年时间基本解决了61家市属工业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近4万名职工遗留问题。利用厚重的工业文化底蕴和工业遗存保护开发,以文化创意和电子商务为主导产业,建设实施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枣庄发布、聚艺谷文创园、聚艺谷双创园等一批省、市级重点项目,全力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二五”期间,全区累计民生支出74.6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60.6%。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3万元,是2010年的1.7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万元,是2010年的2.2倍。城镇登记失业率由“十一五”末的3.03%下降至2015年的1.95%,全区新增城镇就业38439人,下岗人员再就业1.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924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居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8.64%、99.5%、94%和96%。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全区教育总投入达到23.75亿元,我区先后被表彰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区、山东省艺术教育先进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每千人医疗床位数达到9.1张,卫生人员总数达到5468人。大力推广“以医助养、医养结合”模式,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甘泉养老康复中心、仁慈老年托养康复中心等养老项目建成运营。截至2015年底,全区拥有各类社会养老机构40家,养老护理人员430人,养老床位2830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5.4张,居全市第一。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十二五”期间,共发放城乡低保金39850万元,发放医疗救助金1321万元。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国防教育、双拥共建、民兵预备役工作不断加强。广播电视、工会、共青团、关心下一代、妇女儿童、外事侨务、人民防空、对台事务、国税、地税、审计、物价、史志、档案、老龄、残联、邮政、通信、金融、保险、防震减灾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进展。    
  (二)机遇与挑战    
  1、面临机遇    
  ——我国与世界经济接轨,深化改革加大开放,国家推进的“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为我区引入全球资源,走出去开拓新市场提供了新机遇。“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一方面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创建国际合作平台,逐渐发挥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市场体制完善、人民币的国际化、自贸区的建设,我国经济将更大程度上融入世界,这为我区进一步改革开放,有助于我区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走出去请进来,开拓新市场,提高经济效益。    
  ——供给侧改革,构建新型产业体系的国家战略为我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经济发展方式亟需调整。为此国家提出了经济发展方式转换,供给侧改革,构建新型产业体系的总体战略,表明未来在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等方面将加大扶持力度,有助于我区利用政策、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体系转型。    
  ——新一轮技术革命,为我区加快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这为我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助于我区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提档升级。    
  ——国家、省、市的政策支持,为我区借力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我区被列入省西部经济发展隆起带、沂蒙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市南工业区被列入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必将为我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枣庄市总体规划2010年—2020年》明确了我区“全市中心城区的东部核心区,商业中心区和城市转型示范区”的“三区”发展定位,这一定位为我区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区城市化率较高,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主干道、民生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综合优势明显增强,有助于我区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培育和新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2、问题挑战    
  ——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结束了一个“大稳定”的长周期,国内经济“三期叠加”,进入一个低速增长的新常态。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本报酬递减现象已经发生,投资回报率显著降低。措施处理不当,经济增长可能失速。    
  ——产业升级、结构转型面临重大挑战。我区传统资源型重工业比重仍然较大,支柱产业难以继续增长甚至面临衰退。煤炭、水泥、橡胶、纺织等传统产业以初级加工为主,处在价值链低端,亟需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缺乏核心技术,难以壮大发展;服务业增长乏力,缺少新增长点。与生产相关的服务业业态层级较低,旅游业缺乏整合,市场推广水平不高;农业农村发展缺少新动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三大产业发展均面临转型升级压力。    
  ——民生服务面临挑战,城区比较优势流失。我区城镇化率较高,人口集聚度大,但可支配收入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市行政中心西迁,造成区域性的教育、人才、医疗资源流失,导致区位竞争力下降,综合比较优势减弱。    
  ——城市基础设施欠账较大,城市形象有待提升。城区空间布局较为杂乱,街区陈旧,没有响亮的城市名片。小区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断头路打通、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任务压力较大。城市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城市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    
  综合未来的发展形势,我区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既面临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又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抢抓机遇,锐意进取,立足新起点,着眼新目标,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三)思想理念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提高质量效益)、“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更加注重创新引领、做强实体经济,更加注重城乡协调、打造宜居城市,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激发发展活力,更加注重绿色生态、建设美丽市中,更加注重共建共享、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发展理念    
  ——创新开放驱动发展。以创新为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引导企业创新,鼓励引入区外先进企业、人才,提升科教资源与人才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促进发展模式由依靠资源要素投入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    
  ——绿色生态持续发展。始终把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约束与民生发展的重要目标,注重源头治理和长效环境管理机制建设,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服务民生共享发展。秉持“以民为本”思想,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评价的立足点,着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大力推进老城区改造,创新管理,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完善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民众生活质量与满意度。    
  ——文化引领协调发展。利用我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缩影的中兴公司“中兴文化”,全国闻名、深入人心的铁道游击队“红色文化”,中国文化根源之一的齐鲁文化,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名片,加快“百年中兴、美丽市中”建设,提升整体软实力,促进社会民生与经济协调发展,    
  ——政府改革转型发展。与“互联网+”战略相呼应,响应信息技术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发展,推进政府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努力提升民众生活质量。    
  (四)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全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300亿元,年均增长7.5-8%;地方财政收入力争超过30亿元,年均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6.5%;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和9%。提前实现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4.0:48.8:47.2,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文化及相关产业占GDP的比重高于全国5%的平均水平,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效益良好、支撑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强化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化的工作理念,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创新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力争每年新上或技改扩建60个以上重点项目。紧盯国家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和省西部经济发展隆起带、沂蒙革命老区等政策机遇,争取政策扶持向项目建设倾斜。    
  ——生态环境更加优良。积极推行低碳发展模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推动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城区建设。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污染排放显著下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和城区绿化率分别提升到38%、40%,努力打造省级生态区。    
  ——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44500元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27000元左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与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不断提升城区功能,形成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加强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建设,形成更加透明、高效的行政运行机制,提高政府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实施创新驱动,增强核心动力    
  
  把创新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任务,作为引领城市转型发展的动力之源,突出人才优先战略,大力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培育发展新动力。    
  (一)完善科技创新体制    
  ——强化科技投入机制建设。发挥企业主体和政府引导作用,促进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在关键技术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企业购买科技成果或科技服务,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加快科技、金融融合步伐,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投入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元化科技资金投入机制。    
  ——强化人才引进机制建设。继续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坚持人才培养和引进并重,人才管理和使用并举,制定中长期人才战略发展规划,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引进、人才激励和评价使用机制。着力打造本土企业家队伍,引进职业经理人,建立企业家人才库。重点培养和引进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新信息、生物化工、文化创意、旅游服务、金融服务、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各类科技人才和专门人才。到2020年,全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000名,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600名。突出抓好科技创新高端人才团队建设,以院士工作站、特色产业基地、重点科技计划项目、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各类人才工程为依托,培养一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专家、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骨干。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搭建载体、完善平台,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着力打造两个协同创新中心(山东杰诺生物酶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山东中岩绿色建材和新材料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两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工业水处理药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智能开关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科技企业孵化园(中泰科创孵化园、聚艺谷文化创意孵化园)。    
  ——强化创新环境建设。建立科学规范、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科技项目评估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执法活动,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深入落实鼓励企业创新的有关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    
  (二)创新服务手段    
  ——创新政府管理模式。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服务管理平台。完善政府部门绩效考核制度,推动绩效评估制度化、法制化和绩效考核结果的公开化。做好政府项目风险评估、风险监测、风险控制和应急处置,全面提升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开展电子政务建设,加强各部门信息共享,构建部门协作平台。探索社会公众参与评议政府工作、讨论重大事项的有效途径。持续推进公务员队伍建设,不断改进机关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执行力,推进协同配合、注重效能的政府精细化管理新模式。    
  ——创新科技扶持措施。紧紧围绕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我区确定的特色产业集群,坚持特色园区、优势产业、领军企业、创新平台、人才团队培育一体化推进,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全面实施创新驱动62341工程(6个科技创新特色园区、20个科技创新产业链条、30家科技创新领军企业、40家科技创新研发平台、10个高科技创新团队),鼓励企业与相关组织进行技术创新。    
  ——创新金融服务体系。不断优化金融发展环境,鼓励和引导金融企业入驻市中。合理高效使用国家引导资金、城市转型专项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财政资金以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加快我区城市转型步伐。建立市场化融资运作机制,引导企业面向市场,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主体,破解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建立企业上市激励机制,委托专业机构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大、行业技术领先的优质上市资源开展指导,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运作模式,推动企业上市挂牌,力争上市挂牌企业达到5家以上。    
  (三)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开展”互联网+”行动。“互联网+”创业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以促进创业创新为重点,推动各类要素资源聚集、开放和共享,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开放式创新等,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互联网+”协同制造。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互联网+”现代农业。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互联网+”现代物流。加快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对接和使用效率。“互联网+”电子商务。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行业电商和跨境电商,进一步扩大电子商务发展空间。    
  ——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强对困难大学生的就业援助,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实施大学生见习制度和创业引领计划。    
  ——保障农民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优化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环境,支持创办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设施农业、畜牧业、林果业,从事特色餐饮、农家乐创业,带动农民就近转移就业。    
  ——完善就业联动新机制。落实促进就业、稳定就业岗位以及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通过举办招聘会、人才引进、劳务合作等多种方式,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全面落实工商、财税、金融、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场地安排等支持创业者的政策,引导有创业意向的劳动者自主创业。    
  ——加快创业载体建设。采取市场化运作、政府扶持、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运作方式,加快鲁南信息产业园、聚艺谷双创园、盛北大学生创业园、安侨电子商务园等创业基地及中泰科创孵化园、税郭纺织服装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到2020年,新增3—5处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    
  
三、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新模式、新业态为导向,突出工业提质、农业提效、服务业提速,构建新型工业为主导、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引领的产业新体系。    
  (一)突出工业强基,提高产业水平    
  坚持以工业强基为主导,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努力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十三五”期间,全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力争达到30%。    
  1、传统产业提档升级    
  ——纺织服装产业。依托海之杰、山东万泰、正凯、华派等骨干企业,加快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开拓,促进纺织服装产业整合发展,形成上下游协作,产业链条完整,独具特色的“中国纺织服装名城”区域品牌。建设以纺织品为主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鼓励现有纺织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加利润环节,向价值链高环节转移。引导企业合理分工、专业互补,避免恶性价格战。突出枣庄经济开发区、枣庄纺织工业园等平台建设,打造集纺、织、染整、面料、服装产业链较为完整的纺织产业集群。    
  ——橡胶管带轮胎产业。依托大工橡胶、众泰橡胶、佳程橡胶、天一实业等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推动企业产品更新换代,逐步由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到新兴行业。重点发展高性能、绿色、安全轮胎和运输带、钢编胶管等产品,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推动运输带、钢编胶管企业生产向低碳化、环保化、高端化发展。到2020年,建成全省重要的橡胶管带生产基地。    
  ——建材产业。依托枣庄中联、泉头水泥、沃丰水泥、中岩建材等重点企业,发挥我区水泥资源优势,支持企业壮大,增强行业影响力和带动力。大力发展特种水泥、水泥制品加工、新型墙体材料、特种玻璃、高档装饰材料等新型建材产品,努力实现水泥大区向新型建材强区转变。到2020年,全区水泥、新型建材产业产值规模达到100亿元。    
  ——煤电产业。依托华电国际十里泉发电厂、南郊热电等企业,重点推进十里泉发电厂2×600MW超超临界机组、泉兴生物质发电等项目建设。围绕利用十里泉电厂充足热源、能源优势,新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与热能相关联的重大项目,形成以十电热、能源为支撑的产业体系。支持中泰、中翔两大煤炭企业集团稳定生产,坚持“走出去”发展战略,加快区外煤炭资源的储备、开发和建设。大力发展煤炭深加工项目,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开发下游产品,提高煤炭附加值。    
  2、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环保水处理产业。依托泰和水处理、鑫泰水处理等龙头企业和中泰化工产业园,加快企业规模膨胀,打造小巨人企业。推动泰和水处理在创业板上市,鑫泰水处理在新三板挂牌。以自主创新为基础,建成产业特色鲜明、技术实力雄厚、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集群。重点推进泰和28万吨水处理剂、鑫泰10万吨水处理剂项目建设,启动30万吨中科盐化工项目,拉长产业链。到2020年,产量达到100万吨,打造全国最大的水处理剂生产基地,建设国家级研发及创新平台。    
  ——装备制造业。依托枣矿机械、力拓重工、运达机床、东大工程机械、昊天机械、三维科技、通晟恒力等重点企业,抢抓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机遇,加快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突破核心和系统集成技术,推动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加快三维智能装备制造、洪海广电等一批项目建设,扩大规模,借助企业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到2020年,全区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规模达到100亿元。    
  ——医药医疗器械产业。依托康力医疗、赛诺康生化、杰诺生物酶等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医用敷料、肝素钠、酶制剂等产品。提高研发水平,不断拉长医疗健康产业链条,重点推动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生化药品等新型药物的研发生产,形成产业链配套和项目间联动发展。推进与中国医药、海王集团的合作,借助江苏万邦、山东鲁华能源等大企业、大集团带动,推进鲁南医疗器械产业园建设,配套完善生产服务、研发孵化、检测检验、健疗服务、养老康复、仓储物流等功能,打造立足淮海地区、辐射全国的医药医疗器械生产、研发基地。    
  ——新能源产业。依托鹏翔光电、德汇新能源等企业,重点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规模,提高档次。发挥天津大学、南京大学与我区企业产学研合作便利条件,力争引进若干家新能源骨干企业和核心零部件企业,建设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充分利用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土地,有序发展光伏产业,加快推进荣盛20兆瓦光伏、孟庄镇万家灯火光伏、齐村镇隆基光伏、绿地光伏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全区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20万千瓦以上。    
  (二)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规模档次    
  坚持布局优化、业态完善、产业融合的发展理念,建立高效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和优质生活性服务业体系。到2020年,全区服务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辐射范围明显扩大,聚集程度明显提高,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立起主体多元、竞争有序、业态多样、布局合理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    
  1、扩大商贸服务业能级,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    
  ——培育产业园区。着力打造以三角花园商务商贸中心区为依托的省级重点服务业园区,以盛北商贸城为依托的城区北部商贸物流产业园区,以市南工业区为依托的新兴产业聚集区,以安侨电商大厦为依托的电子商务产业园等4个现代服务业园区。    
  ——发展楼宇经济。完善商务楼宇及产业功能区商业配套,积极培植电子购物、电子支付等电子商务新兴业态。依托中央广场、1878民国风情街等项目载体,打造第五代商业中心。发展大型超市、商务楼宇、城市综合体等业态,加大对家乐福、万达院线、优衣库等国内外知名品牌、名品名店的招引力度,提升三角花园商务商贸区档次。    
  ——加强消费公共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健全城市商业中心、社区商业、特色商业街区构成的基础性服务业布局体系。提升发展零售业,拓展网上消费、信用消费等新兴消费模式。充分利用我区的地理、交通优势,打造区域性商品集散、批发地,推动传统交易市场形态向现代专业贸易中心转型。围绕重点产业园区、重点景区、与临沂连接公路枢纽等位置,引入品牌酒店、连锁酒店。完善生活服务业,提高餐饮业品牌化、规范化、便捷化水平。    
  2、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设专业市场群    
  ——发展仓储物流、第三方物流,打造城区北部和东部物流集聚园区。鼓励发展新兴商业业态,以互联网为基础,大力发展无店铺销售、个人配送业务等电子商务业态。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积极扶持快递物流园区建设和快递产业发展,引导贵诚物流、九洲物流、大运河物流、运力物流、通汇物流等项目错位发展,建设城区北部大宗货物物流中心。依托税郭镇枣临铁路货运站,发展区域大型物流集散中心,形成枣庄东部物资集散桥头堡、鲁南地区物流产业集散地。    
  ——加快专业市场资源整合,优化业态布局。培植专业市场龙头载体,加快鲁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利民钢材市场、青檀路电子科技市场、枣庄果品批发市场、联丰建材市场等规模以上专业市场发展,突出市场发展定位,形成各具特色、产品集聚的专业市场群。借助枣庄学院人才优势打造电商网络平台,推进盛北商贸城B区建设和招商引资,整合零散家居建材、装饰、小五金等批发商户向城区北部盛北商贸城聚集。培育枣庄汽车文化贸易产业园专业市场,加大对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汽配生产和销售明星企业招商力度,进一步完善汽车维修、装饰美容、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链,将我区打造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二手车交易中心。进一步加强商品交易市场的规范管理,改造建设一批适应城市发展、满足群众需要的农贸市场和社区便民市场,淘汰一批空壳市场和城市马路市场,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规范、便民利民的市场体系。    
  3、培植发展新兴服务业,推进服务业高端化    
  ——促进文化创意和电子商务产业融合发展。依托聚艺谷、安侨电子商务等产业园,加快发展文化创意、电子商务、会展、总部经济等新型业态,拓展形成文化产业集聚区和上下游产业链。在传统工艺品、艺术品、新媒体等行业,集聚一批以原创内容为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企业。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相互促进,丰富多层次大众消费市场,推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加快发展服务外包。加快鲁南信息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引进一批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公共培训服务平台的建设,与上海、杭州、深圳等地进行承接合作。重点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外派劳务,大胆探索对外承包工程的新路子,组织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型企业交流合作,利用其优势和渠道“借船出海”。开拓境外市场,带动成套设备出口和劳务输出。    
  4、统筹资源发展旅游业,完善旅游服务配套    
  ——打造旅游集聚区。突出“工业文化游”、“红色文化游”、“城市微旅游”、“近郊生态游”等,着力抓好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枣庄发布、1878民国风情特色街、龟山风景区、永安南部山区生态休闲度假区等项目布局,同步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打造国内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积极发展旅游产品。推进中兴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对老洋行、炮楼、老火车站、飞机楼、电光楼等遗址实施保护性开发,打造民族工业和红色文化旅游新地标。加快龟山景区提档升级,创建国家4A级景区,打造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以牛郎山省级森林公园、九顶莲花山、胡山口驿站、马场古村等项目为节点,打造以康疗养生为主题,集生态休闲、文化体验、影视制作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度假区。    
  ——完善服务配套功能。加快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等业态,逐步健全旅游信息网络。扶持发展一批美食街区和品牌餐饮、文化企业。推动仙坛山温泉小镇与国内外知名温泉旅游管理公司合作,提升接待档次和服务水平,打造江北峡谷温泉品牌。    
  (三)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    
  围绕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突出发展三大特色产业(菌菜、林果、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努力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服务体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新突破。    
  1、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建设城郊型现代农业    
  ——发展以食用菌种植为主的菌菜产业。推进冠宇农业包装上市,新上食用菌深加工及生物有机肥项目,整合佰兴、国凤等企业,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到2020年,全区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依托旺达农业建设鲁南最大的工厂化育苗基地,带动杨宁蔬菜基地、义合蔬菜基地、甘泉果蔬等产业基地规模发展,到2020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    
  ——发展以核桃为主的林果产业。重点在永安镇南部、齐村镇北部、孟庄镇中部、税郭镇北部发展核桃生产基地。在齐村镇柏山、银庄、郭村及永安镇簿板泉等地建设和改造优质的石榴基地。在孟庄镇杜庄、峨山口建设水蜜桃基地。在孟庄镇大郭庄、冯庄,齐村镇前良、陆庄,税郭镇大辛庄建设葡萄基地。到2020年,全区林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构建环城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带。以绿道、环城大道、旅游大道为框架,以永安镇南部山区系列景区、仙坛山系列景区、龟山系列景区和孟庄镇茶乡小镇、齐村镇北郊农家乐为核心,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农家乐、休闲采摘融为一体,立足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休闲体验服务,建设“一线、三片”(一条交通环线、三大旅游板块)生态观光农业景点。以悠然南山养生谷、刘伶古台、百子庙、甘泉寺、刘庄莲花湖等自然人文景观为节点,把农业生态园、林业绿化工程与生态休闲体验有机结合,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市场化运作。拓展农业功能,服务城乡居民,建设美丽乡村。    
  2、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村改革    
  ——加快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依托冠宇农业、旺达农业、杨宁有蔬园、龙业食品、龙盛食品、兄弟食品、攀峰食品、三隆食品、米氏牛业、孟庄蟠龙茶等十大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鼓励合作社创办社办企业,探索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到2020年,全区土地流转比例达到80%以上,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0家以上,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00家以上。    
  ——加快农村改革步伐。重点推进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制改造等三项改革,积极培育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网络,搭建资产评估、产权交易、抵押贷款担保等改革平台,鼓励引导农用地资源依法有序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化和有序流动。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周村水库扩容,实现我区地表水源地达标。完成新沟河、税郭支流、齐村支流、郭里集支流河道治理。基本完成河库互联水资源调配网和防洪除涝网框架建设。实施节水灌溉增效示范工程,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7万亩。不断强化“三条红线”控制管理,着力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平。    
  ——加快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实施农业、水利、林业、农机、科技等综合措施,建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可持续发挥效益的高标准农田。重点打造“百万黄栌上山,十万亩优质核桃、百公里生态廊道、百个村庄绿化、万亩湿地环保”五大工程,实现城市森林化、道路林荫化、水系生态化、农田林网化、乡村林果化,达到“山区茂林彩绘、丘坡花果飘香、城郊森林围城、城乡绿廊相连”。    
  4、完善服务体系,提升现代农业支撑能力    
  ——完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科技兴农工作步伐。到2020年,全区培训1000名农村创业型实用人才,1000名农业服务型人才,3000名职业技能型实用人才,全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健全区、镇、村三级监管体系,依托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紧紧围绕“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农药管理”三项制度落实,加强监管体系、标准化基地、检测能力、农资打假、长效机制五项重点,着力提升检验检测能力,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十三五”期间,每年新认定“三品一标”品牌3个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    
  
四、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发展活力    
  
  全面落实中央、省、市改革部署,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更新开放理念、优化开放格局、创新开放路径、完善开放体系,不断拓宽对外开放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构建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行政体制改革    
  ——加强行政审批规范化管理。以引入信息技术为支撑,将行政审批工作规范化、集成化、便利化。根据上级下放、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继续做好承接、落实工作,动态更新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按照服务范围分类编制目录,并向社会公开。编制涉企收费项目清单,坚决制止各类针对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等行为,创造良好营商环境。    
  ——落实国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健全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相适应的准入机制,强化落实告知性备案、准入信息公示等配套措施。依托投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行政审批事项的全流程网上办理、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即时电子监察。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行工商、质监、税务“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探索工商、质监、税务、人力社保、统计“五证合一”商事登记模式。    
  ——构建市场协同监管体系。探索实行“互联网+监管”新模式,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与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线上线下有关信息,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落实保障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引导市场主体履行法定义务,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对促进行业规范发展的重要作用,强化市场专业化服务组织的监督作用,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    
  2、财税金融改革    
  ——提高依法理财能力。紧紧围绕制约和影响财政体制的突出问题,不断推进财政管理改革创新,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快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实现资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积极推进公务卡改革。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加大政府性投资项目的评审力度,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综合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充分利用企业上市、企业债券、PPP融资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服务我区实体经济发展。发挥信贷市场融资主渠道作用,支持金融机构向上争取信贷政策和贷款审批权限。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政银企”对接活动,加大对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3、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推进信用体系信息化。加强各领域、各行业信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逐步构建全区信用数据统一平台。大力推进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在行政管理事项中的运用,落实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制度,明确监管责任。    
  ——强化信用市场服务监管。逐步建立信用信息基础服务与增值服务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多层次、全方位信用信息服务组织体系,满足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服务需求。组建信用协会,发挥行业自律服务功能。制定信用行业准入办法,强化征信机构资质管理和日常监管。综合利用新闻发布、媒体报道、法制宣讲等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为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推动企业改革改制    
  ——推进市属工业企业改革发展。继续实施市属工业企业改革改制攻坚,全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依法清偿职工合法权益。加强国有企业改革监督,确保改革依法依规、严格程序、公开公正,切实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杜绝国有资产流失。健全完善职工属地化管理服务机制,增强企业职工归属感。推进枣庄经济开发区与市南工业区的一体化发展,盘活资产资源,完善功能布局,实施项目建设,加快市南老工业区转型升级。    
  ——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根据企业的功能类别,逐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以提高公共服务效能为目标,探索公益类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机制,对条件成熟的领域通过购买服务、特许经营、委托代理等方式,鼓励非国有企业参与经营管理。继续推进万泰纺织等企业的改革发展,加快企业股权变更和重组,优化股权结构,引进市场主体,增强企业活力。    
  ——推行规上企业公司制改制。实施规模以上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五年行动计划”,引导规上企业走向规范化。到2020年,力争实现全区50%以上的规上企业完成规范化公司改制,基本达到产权清晰、股权结构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市场主体资格合法,达到“人员、财务、资产、机构、业务”五个方面独立等要求。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尝试上市,进入资本市场。    
  (三)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坚持开放发展。以园区为平台,大力引进创新型、成长型、补链型、税源型项目。制定出台大项目引进、落地各项优惠政策,确保大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对引进鼓励类大项目、在土地、资金等方面重点倾斜。对科技含量高、工艺技术先进的投资项目优先争取列入上级和发改、经信、科技、商务等相关部门的项目扶持计划。    
  ——推进产业招商。利用纺织服装、环保水处理、医药医疗器械等既有产业基础,努力引进龙头企业、高科技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对传统产业进行嫁接改造、关联配套,拉长做强产业链条。围绕新能源、新材料、健康养老、现代服务、现代物流等初具规模的新兴产业,逐个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激励政策,吸引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    
  ——推进以企招商。筛选一批成长型、科技型、发展势头强劲的企业,对外开展战略合作,迅速膨胀。鼓励支持中泰、中翔、中安等大企业集团走出去,与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对接合作,实现借力发展、融合发展、滚动发展。全力引进一批配套、关联企业,重点围绕盐化工行业加大招商洽谈力度,加快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型产业项目建设,壮大精细化工园区规模。    
  2、强化园区载体建设    
  ——明确园区发展定位。按照“发展优势产业、打造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的工作思路,合理定位、布局园区发展。枣庄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纺织服装、医疗器械、新材料等产业,中泰化工产业园重点发展环保水处理剂、精细化工等产业,枣庄纺织工业园重点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枣庄民营科技园重点发展机械制造产业。    
  ——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立市场化运作、社会化参与、多元化投入的园区建设机制,进一步完善路网、电网、供排水、污水处理等功能配套,为项目落地提供有力支撑。科学合理的配置土地资源,调整土地使用结构,将土地的功能定位、规划参数、投资强度、建筑标准、节能环保要求等落实到土地出让条件中。重点向具有带动作用的项目倾斜。开展园区土地清理行动,盘活利用闲置土地、厂房,实现“腾笼换鸟”,促进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搭建园区合作交流平台。依托园区成立和完善各类产业协会,搭建同行业交流合作平台,加强相关产业的空间集聚,推进知识溢出效应最大化。鼓励社会资本共建小型产业园、创新产业园等区中园,推动园区发展机制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3、提升对外贸易水平    
  着力打造银企合作、跨境电商、市场信息、人才培训四大服务平台,对出口创汇过1000万美元的骨干企业、50万至1000万美元的成长型企业、境外投资企业予以分类支持。巩固提升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农贸产品出口份额,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推动企业由“低成本竞争”向“创新型竞争”、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力争五年利用境外资金1亿美元,实现进出口总额25亿美元。    
  
五、注重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市中    
  
  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强化污染源头控制,围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领域,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全力打造省级生态区。    
(一)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突出抓好生态空间管控与保护,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推动优化开发区域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发展,重点开发区域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度,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坚守生态底线。    
  ——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按照“一城、两带、三网、四区”发展布局,优化区域配置,重点打造“景区山体美化提升工程、特色经济林建设工程、生态廊道(漫道)建设工程、村庄绿化美化工程、万亩湿地环城工程”等生态工程。到2020年,新增造林5万亩,林地保有量达到20万亩,湿地保有量达到1.5万亩。    
  (二)推进环境污染治理    
  ——大气环境明显改善。建立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长效机制,强化PM10、PM2.5监测预警,突出抓好十里泉电厂6、7号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和新建机组“三同时”落实、旋窑水泥企业脱硫脱硝设施运行监管、城区外燃煤锅炉治理等工作。同时,加大力度督导开展建筑施工场地、道路交通运输扬尘和储煤场等大型物料堆场抑尘措施落实等各类专项整治,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    
  ——巩固水污染防治成果。全面巩固迎淮核查成果,抓好汇泉、惠营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作。落实河流水体安全联席分析制度,跟踪督导东沙河人工湿地、西王庄郭里集人工湿地、税郭支流人工湿地和丁庄水源地保护等重点环保项目进度,在有条件的人工湿地试点安装在线监测装置。推进周村水库水源地保护工作措施落实,加大河流、河道综合治理和监测,保障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和饮用水质安全。    
  ——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化实施城镇环境整治行动,提升城市形象与环境面貌。重点推进小城镇环境改善,实施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落实长效管护机制,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环卫一体化,在有条件的镇街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按照“以点带面、以面推进”的思路,坚持突击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重点实施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集中处置工程,配套建设垃圾中转站、垃圾收集池等基础设施,清理河道垃圾,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逐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增强环境执法监管能力。按照“四个监管办法”要求,突出以大气和水环境监管为重点,不断加大现场执法、督察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发挥在线监测系统远程实时监管作用,加大对全区河流、重点污染源、环境空气和噪声、大气、降水等环境要素监测。形成在线监测、现场执法立体交叉的环境监管格局,全面提升环境监管效能。    
  ——强化污染物总量控制能力。落实建设项目审批的行政措施、重点污染源综合治理的技术措施、环境违法行为查处的经济措施,确保完成每年度总量控制目标。    
  ——严格新建项目环评审批。对不符合国家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拒批,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把总量控制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加强建设项目“三同时”跟踪管理,及时实施项目竣工验收,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在优化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三)推进节能降耗工作    
  ——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坚决抑制高耗能行业增长,强化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严格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杜绝高耗能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发挥重点用能企业在节能降耗中的主力军作用,推进企业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降低能耗水平,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深入开展重点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实行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新建、改扩建项目实行煤炭等量替代或减量替代,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启动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严格碳排放总量控制,做好碳平台、碳交易工作。    
  
六、统筹城乡布局,加快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城乡一体发展,构建中心城区、示范镇、农村新型社区“三位一体”新型城镇化格局,打造中心城区东部核心区。    
  (一)城区空间布局    
  围绕市对东部城区(市中区、峄城区)“逐步发展为全市商业服务中心、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示范区、民族工业游和休闲度假游基地”的总体定位,实施“南联、西扩、中提、北沿”,合理布局城市空间。    
  “南联”:以解放南路、西昌路、206国道为轴线,加快与峄城区的融合发展。以枣庄经济开发区(市南工业区)为重要联结点,向南拓展,膨胀园区规模,大力发展现代服务、文化产业,聚集商机人气。以枣台旅游大道贯穿两区优势,完善温泉小镇功能配套,打造两区居民重要休闲娱乐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    
  “西扩”:依托市中新区向西滚动发展,推进居民聚集区、商贸商务区、体育场馆、市民活动中心、中小学校、医院等配套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路网、管网,利用3—5年时间把西部新区建成集商贸、金融、文教、娱乐、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区。    
  “中提”:提升老城区服务功能,改善城区环境,有序推进棚户区改造,实施城市道路畅通、骨干道路改造提升、城市出入口绿化等工程,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吸引力。    
  “北沿”:以盛北商贸物流园区为龙头,以北外环为轴线向东延伸,沿路规划布局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专业市场等项目,加速培育集运输、仓储、配送、批发、信息处理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产业,建设城区北部环城物流带。    
  (二)基础设施布局    
  ——城市道路。加快城市道路规划建设,打通城市“断头路”,形成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    
  新建:中兴大道、华山南路、振兴北路、东盛路、衡山南路等道路;    
  改建:君山西路、胜利西路、广济路、崮山路、青檀北路、青檀南路等道路。    
  ——交通设施。实施枣鱼、新台高速市中段、高速连接线(省道244改线)工程建设,构建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实施城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十大工程,推进十电运煤专线迁建、城区公铁立交、“断头路”打通等重大城市交通工程建设,打造“十纵十横”城市路网,改善城区的交通系统。吸引社会资本和运营主体进入城乡公交市场,建立健全镇村公交服务网络,推进城市公交向镇村延伸,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到2020年,全面完成城乡公交改造任务。      
  (三)城镇人口集聚布局    
  支持人口优先向城区集聚,力争实现每年新增1%的城市人口,到“十三五”末,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4%。支持永安镇、西王庄镇发展为与城市互补的新型功能区,齐村镇融入城区主功能区,税郭镇、孟庄镇发展成为生态特色小镇。加快户籍制度、保障制度“一揽子”改革措施的落实,促进城市农民工就地实现城市化。支持鼓励农民进城务工,买房租房居住,向市民化转变,同时保障在农村的各项权益。尽快提升税郭镇、孟庄镇与城区的公交建设水平,为经济园区就业人群到城市居住提供公交通勤一流条件。    
  (四)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科学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工作。加快城市管理制度规范建设,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明晰管理责任、界限。科学划分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市场公园、居民社区管理层次与责任,逐步由路、绿、水、污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型管护向民生型综合服务为主体的内涵式管理转变,努力提升城市品质,形成城市格调。    
  (五)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抓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棚户区和危房改造,有序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让城市面貌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配套,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到2020年,实现全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实施农村电网改造提升工程,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做好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按照先规划、后许可、再建设的要求,规范镇村建设秩序,提高城乡承载能力。    
  
七、倾力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    
  
  以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健全完善创业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繁荣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增加公共服务供给,让全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一)实施精准扶贫    
  围绕贫困村推进道路、饮水、电网建设和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信贷、电商扶贫、旅游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龙头企业带动等扶贫工程。实行低保政策与扶贫政策衔接,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对贫困人口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群落实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落实企业扶贫捐赠税前扣除、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等相关支持政策,引导社会各方面资源向贫困地区聚集,2018年提前完成整体脱贫目标。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强化创业就业。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微型企业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用工管理、职业培训、公共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优先做好失地农民、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规范企业用工和职业介绍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力争到202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5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万人。    
  ——巩固深化基本养老制度。做好以非公有制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为重点的扩面工作,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着力构建“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万人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5%以上。    
  ——提升医疗保险参保水平。积极推进农民工、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6%以上,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在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60%、80%。采取建立统筹基金、社会医疗救助制度等方式,妥善解决依法关闭破产国有集体企业、困难企业的退休人员、家属工、临时工的医疗保障问题。    
  ——拓宽其他保险覆盖面。全面落实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政策,到2020年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3100人以上,参保率达到98%。不断提高城镇单位职工工伤保险参保率,重点促进建筑领域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和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3000人以上。扩大生育保险范围,各类用人单位,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000人以上。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加强行政管理、经办机构、监督部门之间的协作,对基金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形成行政监管、专业监管、内部监管和社会监管四位一体的监管机制。    
  (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合作新办跨区域名校,提升教育质量水平,增强城市辐射能力。    
  ——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以整合、改扩建为主,以新建为辅,重点抓好学前、小学、初中教育资源扩容,提高办学能力,加快形成区内生源不流失、区外学生来我区就学的虹吸效应。新建聚艺谷中小学、广济路小学、齐福小学、立新小学西校等学校;依托陈庄小学新建红旗小学分校,依托田屯小学改扩建建设路小学分校等学校,结合棚户区改造、新住宅小区开发,调整完善中小学布局,逐步解决“大班额”问题。充分利用市直驻地学校教育资源,在枣庄经济学校原址改建区职业中专。结合新农村建设,全面完成乡镇薄弱学校改造工程。    
  ——幼儿教育。推进幼儿园办园机制创新,扩容幼儿教育资源,建立以社区为依托、政府教育部门主管、多部门协作的托幼一体化的办园体制。到“十三五”末,3—6岁儿童入园率提升到98%,幼教从业人员专业能力进一步提升。    
  ——义务教育。加快推进师资均衡、办学条件均衡、区域教育均衡、教育管理水平均衡,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保障平等享有义务教育权利,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于当地公办学校或经政府批准的合格民办学校。到“十三五”末,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100%,初中生毕业合格率达到100%,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强化政策保障,健全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统筹解决学校建设规划、用地、教师配备、经费投入等问题,彻底解决城区中小学“大班额”问题。    
  ——高中教育。探索普通高中的内涵发展之路,提高优质高中资源的体量和品质,“十三五”期间,全力新办一所优质高水平高中学校。引导大企业和民间资本创办各具特色的职业技术学校,使普通高中规模与职业高中规模达到合理平衡。到2020年,全区高中段教育的办学条件、管理绩效和人才培养质量达到省内领先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8%,高考本科上线率居全市领先水平,实现名生辈出。培育名师130名,其中,市级名师20名,省级名师10名,实现名师荟萃。区域内建设省级规范化职业中专1所。    
  ——特殊教育。落实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保障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建成集教育、康复、培训和监测为一体的特殊教育中心。加强特教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更多具有专业情感、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的优秀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到2020年,巩固完善智障儿童少年九年特殊教育体系,实现“按需供教”的优质特教资源全覆盖。    
  ——深化与枣庄学院的战略合作。牢固树立全区为枣庄学院服务理念,大力支持枣庄学院实施扩建工程,积极完善周边基础设施配套。充分发挥学院的人才、研发等资源优势,与企业合作设立大学生实践基地、技术中心、科技研发中心等,加快构建“产学研”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合作平台,解决企业关键技术难题,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以枣庄学院为依托和带动,广泛对接重点大学,力争办成1—2所合作型名牌大学枣庄分校,逐步创办枣庄大学园。    
  (四)健全公共卫生和健康养老体系    
  ——健全完善三级医疗卫生体系。通过与市直医疗机构及国内知名医院的联合、融合、配合、整合、结合发展,加快医疗机构建设。重点抓好专科医院、枣矿集团枣庄医院、区妇幼保健院(新院)、区中医医院、市中新区医院等工程建设。依托市南工业区资源,寻求高层次合作,引进国内知名品牌医院,发展1—2所高水平的特色专科医院。完成齐村镇卫生院、税郭镇卫生院新建和西王庄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推进孟庄镇卫生院、光明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楼、永安镇卫生院二期养护院工程。规范升级农村标准化卫生室和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积极有效控制和应对各类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构建公立私营互补的办医格局。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探索实施医联体模式。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鼓励支持区医院、镇(街)卫生院推出“医、养”健康服务,依托现有和规划建设的养老机构,推行医护结合型养老养护,积极将有条件的医养服务机构医疗项目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和新农合医保,在全区建立起养老、医疗、医保相结合的服务体系。    
  ——强化公共卫生监管服务。完善药械远程电子监管平台,加大对药品药械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实施“降消”项目,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高住院分娩率,确保孕产妇生育安全。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0‰以内。全面完成食品药品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最严格的监管制度,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强化公共场所、饮用水和医疗服务监督,开展打击非法行医等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市场。各类卫生监督覆盖率达到100%,五病调离率达到100%,卫生许可发证率达到100%。进一步强化计划免疫,巩固落实计划免疫免费接种政策。“八苗”接种率达到98%以上。全面推行医院信息公示制度,住院病人随访率达到80%以上。实行动态化管理,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建档率达到99%以上。    
  ——推动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加快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管理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养老体制机制,加快家政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永安养护院、福康养老服务中心、颐源山庄养老养生产业园、如家老年公寓等养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成以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城区民办养老院和乡镇敬老院为主体,主要提供养老护理、临终关怀等基本养老服务的中端养老基地;以永安悠然南山度假区、齐村泉水花香旅游区为重点,集社区养老、康复护理、配套服务、休闲健身、养老地产等于一体的高端养老基地。    
  (五)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打造“四大文化”产业基地。以市南工业区为载体,吸引文化创意企业进驻,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依托中兴公司工业遗址区域,积极申报国家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打造中兴工业历史文化基地。依托永安镇南部山区,打造影视文化产业基地。依托甘泉寺、江北财神山和龟山百子庙,打造宗教文化产业基地。    
  ——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完善政府投入、金融、税收等政策扶持机制,设立文化产业专项发展基金,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商会。扶持发展圣德青铜器、齐村镇特色砂陶、光明路铁画等,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群众性文艺团体,以政府购买公益性文化服务的形式,积极引进庄户剧团等群众性文艺演出团体参与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镇街综合文化站、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及农家书屋建设,“十三五”末,在全区所有镇街建成综合文化站,所有村居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实现数字化全覆盖。    
  ——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以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为载体,实施城乡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扎实推进“文明市中”建设。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四德”工程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六)积极发展体育事业    
  ——完善体育设施布局。推进群众文体中心、游泳跳水馆、市南工业区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区每个镇都建成1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或健身指导中心,全区行政村健身工程器材安装达到全覆盖,在城市社区建设“10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    
  ——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全区体育活动站点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按每年10%的比例增长。到2020年,全区体育活动站点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分别达到200个和1200人。    
  ——抓好体育产业发展。全区开展体育产业经营的注册登记企事单位达到100家,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后劲。加强体育彩票销售服务管理工作,完善体彩市场管理制度,提升体彩各品种销量,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必要补充。    
  (七)完善安全生产体系建设    
  加快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消防等有关行业与领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完善各类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强化安全生产责任、隐患排查治理、打非治违、预防控制“四大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大检查活动,坚决防止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加大对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情况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制度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提高职业病防治工作管理水平,维护劳动者健康。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努力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八)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适应军队体制改革需要,扎实做好以民兵组织建设、战备训练、国防动员、兵员征集为重点的民兵预备役工作,不断提升我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水平。落实拥军优属政策规定,做好双拥模范城创建,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九)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做好新形势下人口计生工作。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加快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的关爱体系,统筹抓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实施残疾人康复工程,促进残疾人就业,维护残疾人尊严。整合外事侨务资源,联动涉外涉侨部门,努力开创侨务工作新局面。加快推进工会、共青团、民族宗教、党史、档案、广播电视、市场监管、审计、物价、史志、老龄等各项社会事业,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八、健全保障机制,推进规划实施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推进“法治市中”建设,动员各方力量,营造良好环境,切实保障“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    
  (一)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区委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健全完善“三严三实”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把握和运用“四种形态”执纪监督,加强廉政谈话提醒,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深化“一二六”勤廉巡查,实行“一案双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持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二)扎实推进“法治市中”建设    
  树立法治社会管理理念,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形成社会治安联防、矛盾纠纷联调、突出问题联治、重点工作联动、基层平安联创的良好格局。健全基层服务管理平台。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加强源头预防治理,认真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领导干部接访、包案、督查督办等制度,深入开展矛盾排查化解,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确保群众意见和呼声得到及时反映、有效解决。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广大群众提供均等化、普惠性、便捷性法律服务。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深化基层组织、部门、行业依法治理。全面落实政务公开制度,规范公权力运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提高政府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水平。进一步梳理、精简审批权限,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和自由裁量权,提高服务效率。完善各类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建好、用好网络服务阵地,提高便民服务水平。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深化“平安市中”建设,加快实施视频监控“天网工程”,依法严惩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三)健全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规划衔接机制。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衔接配合,在重大生产力布局、重点项目安排、基础设施建设上,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科学合理。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切实发挥“十三五”规划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以规划作为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在“十三五”规划推进过程中,根据国内外的发展形势和国家宏观政策,及时修订和优化规划内容,保持规划的战略性和操作性。    
  ——健全规划实施和评价机制。针对“十三五”规划的任务与指标,按各部门职责滚动编制、细化分解提出的各项任务,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得到贯彻落实。完善规划的评估机制,以量化指标为核心,建立规划实施的科学评估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价,将规划制定实施主体与评估主体分离,避免规划评估的主观性。  
  
  

相关文章

中共市中区委、市中区人民政府主办 各镇街、区直部门内容保障

市中区大数据中心建设 地址:枣庄市市中区君山中路321号 邮编:27710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2)3921308 举报邮箱:szqxxglzx@zz.shandong.cn

网站备案:鲁ICP备07002590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3704020008  鲁公网安备:37040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