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枣庄市市中区人民政府网站! 今天是:

无障碍| 繁体 | 简体|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索 引 号:370402/2011-00001
  • 主题分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发布机构: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时间:2011年10月25日
  • 文  号:
  • 发文时间:2011年10月25日
  • 标  题:市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 效力状态:有效

市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关键期,作为全市城市转型的核心区和示范区,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年-2015年),对于加快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新市中,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二三四”的总体工作思路不动摇,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实施项目带动稳增长,注重民生促和谐,突出城市转型百项工程建设,积极作为,科学务实,谱写了富裕、文明、生态、和谐新市中建设的新篇章,“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将如期甚至超额完成。这五年,是市中建区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是积极探索和实践跨越发展之路、国民经济整体迈上新台阶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五年;是全区经受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把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五年,全区经济社会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为加快城市转型和“十二五”规划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迈入百亿元行列,达108.25亿元,预计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可完成145亿元,比2005年增长129.1%,年均增长1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1780元,比2005年增长117%,年均增长1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05亿元,是2005年的3.3 倍,年均增长26.6%;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0.79亿元,是2005年的2.7 倍,年均增长21.9%;进出口总额实现2.1亿美元,是2005年的3.19倍,年均增长26.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限上服务业企业分别发展到363家和159家,销售收入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企业分别达到25家和20家。与2005年相比,全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等14项主要指标总量翻了一番多或两番。
  结构调整展现新格局。预计全区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5.2 :62.5 :32.3,调整到4.1 :59.6:36.3。煤炭、建材、纺织等传统支柱产业进一步提档升级,生物化工、机械电子、新型材料、食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4家,是“十五”末的3.4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64%,居全市首位。对原安厦集团9条立窑生产线进行了集中爆破拆除,累计关停立窑生产线77条,淘汰落后产能770万吨,旋窑水泥从无到有,产能达日产2万吨;对中能小火电实施了关停;联丰焦电、南郊热电实施脱硫工程;全区万元GDP能耗1.93吨标煤,比“十五”末下降25%。淘汰落后产能、COD、二氧化硫污染物总量减排均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任务目标。加快“四引”、“七个一”项目建设,大润发超市、银座购物广场、苏宁电器、苏果超市等名品名店先后落户市中,二手车交易、大运河物流、捷隆惠邦、森博家居、盛北商贸城等专业市场初具规模。预计2010年三产投资完成67.1亿元,同比增长25.3 %,高出二产投资增幅近5个百分点。
  城乡发展实现新跨越。应对市行政中心西迁新变化,规划并实施市中新区建设,城市扩张与提质并进,枣庄全民健身中心(东湖公园)于2009年10月1日落成开放,拉开了城市快速扩张新框架。投资近3亿元,实施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鲁南水城·枣庄老街、东湖明珠、金泰御苑、东湖阳光、东湖龙城、湖西景苑等新区开发项目全面开工,开发面积达176万平方米。加快推进21个棚户区改造项目,累计完成拆迁6200户、95.47万平方米。 枣临铁路市中段全面开工。配合搞好BRT市中段拆迁和智能信号系统安装,BRT顺利投入运营。加大村庄整合力度,启动集中连片建房建设项目18个,完成住宅建设近100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房2450户。城市建成区面积达46平方公里,比2005年新增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50%上升到75%。
  改革开放展示新形象。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启动,农村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完成;投资体制改革、新医改、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文化教育等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五年间,全区累计引进外来投资项目  1075个,实际利用外来资金243.07亿元;利用境外资金1.75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2.5倍,年均增长20%;实现进出口总值8.39 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4.9倍,年均增长25%。枣庄经济开发区承载力、辐射力进一步提升,在全省位次连年前移,被核定为省级科学发展园区。我区先后被命名为全国二手车交易示范基地、山东省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中国针织文化衫产业创新基地和中国针织文化衫名城。被大众日报和山东浙江商会、福建商会、江苏商会评为27个“山东最佳投资城市”之一。
  项目建设积聚新动力。“十一五”期间,全区共投资建设5000万元以上项目206个,竣工投产183个,累计完成投资241.75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53%,其中过亿元项目135个,过5亿元项目37个,过10亿元项目5个。年产原煤60万吨的徐州李堂煤矿、年产原煤45万吨的贵州康金煤矿正式投产,新春煤矿、云南小发路煤矿、小草坝付家湾煤矿、左鸠嘎煤矿和菏泽大李集井田正加紧建设或即将开工建设,全区煤炭年产能将达到350万吨;枣庄中联、沃丰水泥、泉头集团等日产5000吨旋窑水泥生产线建成投产,旋窑水泥年产能达到1000万吨;实施纺织服装产业三年提升规划,年出口创汇过1000万美元企业达到10家;中科盐煤联产化工一期15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于2010年底建成投产,填补了我市空白;山东远东农科环保包装生产基地项目一期已建成投产。中国(枣庄)二手车交易中心二期、森博商贸城三期、捷隆惠邦国际家居装饰城和鲁南水城·枣庄老街等项目已经或即将开业运营。周村水库除险加固、区医院外系病房楼等惠民项目进展顺利。
  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在全市率先取消农业税,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机补贴政策,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和各项保险、保障政策,企业职工收入大幅提升;认真兑现国家出台的增资政策,区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退休人员工资和补贴执行标准与市直机关一致;加强城乡教师同工同酬,提前实现城乡教师工资统一标准发放。201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分别达到17373元和7604元,年均分别增长12.5 %和8.4%。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达到37.1%和39.8%。2010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34.71亿元,比2005年增加63.35亿元,年均增长13.5%。
   社会事业迈向新水平。“十一五”期间,累计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65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82项,6个项目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25个项目列入省级科技计划;注册申请专利1196件,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在全省140个县(市、区)中分别列第58位和60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2%。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改造、新建校舍10.6万平方米。省级规范化学校、幼儿园、成教中心分别达到19所、4所和6所。全区幼儿学前一年入园率、小学和初中入学率、高中段教育入学率、弱智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8%、100%、87%、98%。“丝雨”行动文明品牌在全国叫响。完善教师准入机制,全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 %,初中、小学教学质量继续保持全市一流水平。认真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基本实现了充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5%以内。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两个确保”和“一个低保”全面落实,城乡低保标准不断提高,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连续6次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71%,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86%;启动实施首批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全区适龄农民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4%,在全省19个试点区县中排名第三位;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改扩建乡镇卫生院6家、村级标准化卫生室96个,驻地拥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9个,打造了“十五分钟就医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95%,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76%。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服务措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保持全市领先水平。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和小铁矿、小选矿治理力度,国土资源经营收益有了大幅度提高。强化安全生产,连续实现18个安全生产年。加强大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治理,顺利完成迎淮重点核查。完成了经济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任务。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业余生活。国防教育、双拥共建、民兵预备役工作不断加强。妇女儿童、广播电视、外事侨务、民族宗教、财政、国税、地税、金融、保险、食品药品、工商、质监、统计、审计、供电、物价、司法、史志、老龄、残疾人、邮政、通信、保险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五年间,我区先后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全国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区、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区、全省双拥模范城、全省农民增收先进区、平安山东建设模范区、全省“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区、全省农村教育工作先进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称号。
    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依然较高,转方式调结构任务仍很艰巨;工业大项目、好项目,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项目较少,大企业、大集团的支撑带动效应还不够强;城市功能还不够完善,建设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突出,土地、环保、资金等瓶颈制约依然偏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等等。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区处在全面实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战略,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经济实力、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跃升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分析面临的形势,找准发展定位,明确任务目标,科学规划宏伟蓝图,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快速度、跨越式发展。
  (一)机遇分析。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机遇:
    一是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平稳较快增长仍是外部环境的基本特征。随着世界各国大规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的实施,世界经济将逐步走出衰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重要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
    二是国家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有利于增强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改善居民消费环境,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投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会持续增强。
    三是国家、省、市总体战略部署,必将引领和推动我区经济加速发展。枣庄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资源转型城市,转型工作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出台了支持枣庄加快转型的配套扶持政策;省委、省政府一体两翼的发展规划布局,将南接苏豫皖的鲁南经济带规划建设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相继制定出台了《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和《关于支持鲁南经济带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市委、市政府对市中区“枣庄市中心城区的东部核心区、枣庄市商业的中心区和枣庄市城市转型的示范区”的“三区”发展定位,也将对市中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动资源城市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政策、项目和工作支持。
    四是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加速,有利于我区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南方发达地区和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步代加快,以京沪高铁、枣临铁路为标志的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工建设,我区区位、交通、资源等比较优势日渐显现,有效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大大增强,只要措施得当,全力以赴,招商引资必将迎来崭新局面。
    五是连续多年累积的发展基础,为今后一段时期加快发展积蓄了强大势能。全区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投资新上的一大批工业、服务业项目已经进入投资回报期,特别是枣庄全民健身中心(东湖公园)的顺利落成开放,鲁南水城·枣庄老街的投入运营,二手车交易中心的发展壮大,中兴工业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平流层飞艇项目的启动,城市转型百项工程的顺利推进,必将成为我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进城市转型的强大动力。
  (二)压力挑战。“十二五”时期,既要发现机遇、抓住机遇,也要正视压力、面对挑战:
    一是结构调整压力。全区产业整体规模还偏小,产业结构层次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制造业多处在分工链条的中低端,产业发展既迫切需要扩规模上总量,也亟待调结构促升级,调整的难度和压力将会增大。
    二是要素约束压力。“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实施更加严格的土地政策,建设用地供给压力将增大;资金供给不足也将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进一步显现。
    三是节能减排压力。我区资源产业比重较高,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经济社会发展正越来越多地面临着绿色增长的压力。
    四是社会矛盾压力。随着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将不断涌现,加之已有矛盾和问题未能有效解决,新旧矛盾相互交织,对科学引领发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挑战。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我区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把握得当,精准谋划,措施得力,顺势而为,就可以凝聚全区之力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全面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新市中建设的新跨越。
  (三)指导思想。我区“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三个一”执政理念、“三大战役”的部署要求,围绕“三区”定位,坚持区委、区政府“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不动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城市转型项目建设,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新市中。  
  (四)指导原则。完成“十二五”任务目标,必须“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城市转型,促进社会和谐”。在工作中坚持以下指导原则:
    一是要正确处理加快发展和调整结构的关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把调结构与转方式、增效益相统一,使经济发展更具稳定性、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二是要正确处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关系。新兴产业是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传统产业是支撑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传统产业通过产品技术的换代升级、延伸产业链进入新兴产业领域,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互动发展。
    三是要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既要抓好当前、解决发展不够的问题,又要谋划长远、解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四是要正确处理发展和民生的关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五是要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既要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省、市保持高度一致,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又要注重从实际出发,做好上级政策与市中实际有机结合的文章,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五)主要目标。今后五年,我区将进入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突破性进展,区域性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治理,社会保障水平充分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新阶段。“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发展。力争实现“4个3”的目标,即在确保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0 亿元,年均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财政收入超过25 亿元,年均增长18%的基础上,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财政收入30亿元、5年累计利用区外资金3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年均增长12%;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13.4亿元,年均增长1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
    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外向度达到8%左右;5年累计进出口总值达到14亿美元,年均增长10%,其中,出口创汇13.5亿美元,年均增长10 %;2015年,外商直接投资达到6000万美元,年均增长10%。  
    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比重有较大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2.6 :55.4 :42;经济发展对资源依赖程度明显降低,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以上;轻重工业比例调整到48:52,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超过9 %。
    城市建设。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60万人,城市化率达到85%以上,建成区绿化率达到38 %以上,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城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300天以上。既有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60%,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100%。
    生态环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15%,重点企业能耗占全部企业能耗的比重降低到75%以下;矿区塌陷地治理利用率达到6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8 %;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比“十一五”末分别下降12%、12%、18%和18%,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达到10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主要污染物减排量达到国家标准。
    民生保障。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2万元,年均增长10%;基本公共服务和保障更加均等化,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合参保率达到“三个100%”。

三、以城市转型为主线,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全面完成“十二五”任务目标,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市中实际,突出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这一主线,围绕“枣庄市中心城区的东部核心区、枣庄市商业的中心区和枣庄市城市转型的示范区”的“三区”定位,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稳增长,注重民生促和谐,全面建设产业富强、城乡富庶、百姓富裕的新市中,山川秀美、文教繁荣、社会和谐的新市中,全区人民感到幸福、充满活力、引以自豪的新市中。
   (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走“优势产业延伸+接续替代产业培植”的复合转型之路,依托产业基础和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实现集群发展,构建一区、六园、六大百亿板块、十大龙头企业集团(中泰、中翔、枣庄中联、泉头水泥、沃丰水泥、阿齐兰兄弟纺织、华派针织、安泰橡胶、佳程橡胶、联丰焦电)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一区(枣庄经济开发区)。按照“整体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开发、稳步推进”的发展思路,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加快项目立项、市场开发、招商引资和人才引入,引导产业和生产要素加快向园区集中,在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生物制品、橡胶制品等产业进一步集聚、膨胀提升的同时,加快以飞艇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科技研发、工业信息咨询、技术服务和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业等产业发展,全力推进开发区“二次创业”,着力培育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打造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和城市转型的战略支点。“十二五”末,开发区规模扩展到30平方公里,新入区过亿元项目50个以上,入区项目总数达到300个,园区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争创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六园(浙江工业园、飞艇工业产业园、市南工业园、中泰化工园、枣庄纺织工业园、枣庄民营科技园)。明确主攻方向,强化错位发展,突破行政区域,与枣庄经济开发区同频共振,联动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主题园区。浙江工业园,突出“新兴”,以中业控股电动汽车和山东远东农科环保包装等项目为依托,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科技、外向型、节能环保的“大高外新”产业项目及相关配套产业,打造节能环保产业的示范园区。飞艇工业产业园,突出“高新”,以平流层飞艇项目为依托,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的飞艇工业城、凌空工业城、物流城、通用(旅游)机场,重点发展平流层宽带无线通信、光电转换材料、碳纤维材料等相关高科技产业项目,打造中国飞艇产业基地、中国第一飞艇工业园。市南工业园,突出“转型”,依托市南老工业区,盘活利用现有企业资产,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体验式工业主题公园为依托,突出发展“2.5产业”,吸引全省及环渤海经济圈的小型创新企业、大中型企业总部进驻,规划建设集工业博览、科技研发、产业孵化、授权加工、旅游集散为一体的新科技商务产业区、枣庄城市转型的典范园区和工业企业“总部”集聚地、“虚拟制造基地”。中泰化工园,突出“聚集”,按照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多产业链并进的原则,依托中科盐煤联产化工项目,整合周边泰和化工等企业,建设30家以上技术先进、产品附加值高的氯、氢类精细化工项目,把中泰化工园打造成以氯碱化工和盐煤联产化工为重点发展方向,全省乃至黄淮海经济区重要的化工基地。枣庄纺织工业园,突出“提升”,以做大做强全省纺织工业基地、巩固提升中国针织文化衫名城为目标,加强与知名品牌纺织企业集团的对接合作,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加快园区规模膨胀和提档升级,“十二五”末,实现销售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打造全省纺织出口创汇基地。枣庄民营科技园,突出“创新”,依托新方园实业、神龙实业、伟华薄膜等企业资源,做大做强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向园区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品牌化方向发展,打造全省民营科技创新基地。“十二五”末,园内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5家,国家专利产品达到260个。同时,加快特色园区建设步伐,各乡镇、光明路街道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分别规划建设一处民营经济特色产业园区,搭建项目聚集落地平台。
    煤炭产业百亿板块。依托中泰、中翔两大煤炭企业集团,实施“境外市中”战略,加快贵州、云南、内蒙等区外煤炭资源储备、开发和建设,巩固提升联丰焦电捣固焦、余热发电、特钢加工,延伸轴承、汽车铸件、工程模具等产业链。“十二五”期间,中泰、中翔集团分别在枣庄经济开发区新上2个投资过亿元企业。2015年,全区煤炭产能达到1000万吨,焦炭产量突破100万吨,煤炭及其相关企业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
    化工产业百亿板块。以中泰化工园为基地,以中科盐化工项目为依托,在加快年产90万吨离子膜烧碱一期工程达产达效的同时,实施二期工程规划建设,开发相关下游产品,打造原煤—盐—烧碱—精细化工产业链。加快推进志达化工与浙江传化集团合作步伐,努力建成全国最大的变性淀粉生产基地。抓好泰和水处理精细化工生产线建设,推进企业集团化进程,建成全国最大的水处理剂研发、生产和销售基地,力争3年实现上市目标。以安泰橡胶、佳程橡胶为依托,加快橡胶产业膨胀步伐,打造轻型车胎、输送带、矿用管带、液压胶管产业集群。“十二五”末,全区化工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
    新型建材产业百亿板块。在稳定1000万吨旋窑水泥生产规模的基础上,依托枣庄中联水泥、沃丰水泥、泉头水泥集团,规划建设水泥熟料粉磨站和专业商品混凝土搅拌站,2015年,全区旋窑水泥产量达到1200万吨,商品混凝土生产量达到200万吨。大力发展特种水泥、水泥制品加工、新型墙体材料、特种玻璃、高档装饰材料等新型建材,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努力实现水泥大区向建材强区转变。“十二五”末,全区水泥、新型建材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
    纺织服装产业百亿板块。围绕巩固提升中国针织文化衫名城,大力实施市场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四个调整”,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走品牌发展的路子,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出口创汇和市场占有率,加快外贸出口从“跑量型”向“效益型”转变。配合实施山东万泰纺织公司退城进园工程,大力培植阿齐兰兄弟纺织、华派、海扬中泰等5大纺织服装集团和华欣、鲁瑞、润保等20家纺织服装骨干企业,加快推进纱锭、纺织服装等项目建设,实现纺纱、织造、印染、织物深加工到服装制成品的完整产业链。2015年,全区纺织服装产业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20家,争创国家级、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著名商标10个以上。
    非煤矿业及机械制造产业百亿板块。依托济钢集团刘岭铁矿、金正矿业、联丰焦电、中原资产等企业,提升矿粉生产产能,加快不锈钢、镍基材料等项目建设,2015年,全区精矿粉产量突破300万吨。以力拓重工、龙岳机床、三信机械等企业为骨干,积极开发煤炭、建材、纺织、煤化工、食品加工专用机械、成套设备,培育一批机床加工中心、钻铣加工中心等数控机床强企。“十二五”末,全区非煤矿业及机械制造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百亿板块。大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高新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石墨制品、新型磁性材料、熔融石英、硅微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超细粉体材料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性能材料、环保材料、纳米材料等高科技产品,加大资金和科研投入,增强产业辐射带动能力。以昂立光伏、黄金太阳等企业和项目为依托,加快太阳能热水器核心技术、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照明系统的研发和综合利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清洁能源。以赛诺康生化、杰诺生物科技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低分子肝素钠、沼气用酶、石油裂解酶等产品,加快规模膨胀。加快洪海广告LED显示屏生产线建设,着力建设全国最大的三面翻、多面翻和LED显示屏生产企业,以此为依托,打造国家级广告设备制造、交易基地。加快平流层飞艇项目推进步伐,依托飞艇项目,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实现高新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十二五”末,全区新材料、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
  (二)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继续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推进城市转型的重要方向,围绕全市商业的中心区定位,以“一个龙头(三角花园省级商务商贸区)、两个中心(二手车交易中心、税郭货运站)、三个百亿园区(枣庄二手车产业园区、城区北部现代商贸物流园区、三角花园百货零售业园区)、四大板块(商贸业、物流业、二手车产业、文化旅游业)”为重点,逐步扩张总量,优化结构,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形成城市商业核心圈、城乡商贸衔接圈、农村周边辐射圈互为补充、层次分明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13.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2%;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65%;城区北部物流园区进入全国前50强,三角花园商务商贸区成为全国知名的“鲁南商圈”,鲁南水城·枣庄老街成为地域文化鲜明、独具特色的全国知名商业街,二手车产业园区成为全国交易规模最大的品牌专业园区。
    商贸业:依托城区资源和功能定位,以三角花园商务商贸中心区为龙头,以中部青檀商务商贸区为衔接,以西部高端服务业核心区为发展方向,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层次,巩固提升全市商业中心区地位。东部三角花园商务商贸中心区,完善生态居住区、商业贸易区、旅游休闲区的规划发展布局,加快三江大楼、华联商厦等企业资产整合,引入3-5家全国和全球知名百货业品牌入驻,形成以高端购物、大型超市、楼宇经济、创意、电子商务、城市综合体为主体,以品牌店、精品店、专业店为补充,以订单交易、展会交易、电子交易为主导模式,整合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商务中心区(CBD),打造百货零售业百亿园区。中部青檀商务商贸区,以国际商贸城、森博商贸城、大润发和金融、住宿、餐饮等企业为重要支撑,对青檀中路2平方公里范围进行统筹规划,加快区域内果品、装饰材料等低端市场的迁移,整合科技市场,建立要素市场,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和产业配套程度。西部高端服务业核心区,以高端服务业为功能定位,以五星级酒店、鲁南水城·枣庄老街、捷隆惠邦等为载体,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保险、高档会所、旅游会展、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企业落户,打造全国知名的休闲商务区(RBD),形成城区东、中、西相互关联、各有特色、共同支撑的三大商贸聚集区。
    物流产业:按照一轴(北外环)两翼(南北片区)一中心(税郭货运站)的整体发展规划,以盛北商贸城、大运河物流、莹泉物流、联丰物流等项目为依托,重点打造城区北部物流产业百亿园区。充分发挥税郭货运站货物集散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物流企业建设,形成热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磁场效应,推动全区物流业快速发展。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区物流企业发展到90家。
    二手车产业:突出二手车交易市场的中心地位,放大“全国二手车交易示范基地”城市名片效应,加强与浙江宝马汽配集团的合作,规划建设二手车产业园,推进建设新、旧机动车交易区、汽车零配件、汽车装饰材料销售区、旧机动车零配件回收利用加工区、机动车装配区、汽车配件和汽车装饰材料制造区(工业园)、交通、住宿、餐饮、检测、信息等专业服务区和综合服务区,配套建设奚仲汽车博物馆、汽车会展公园、车友会所、非机动车博物馆、国家级汽车市场定价采购交易中心。坚持举办二手车展会,建成永不落幕的二手车交易会。学习借鉴淘宝、阿里巴巴等交易平台运作模式,探讨运用网络平台完成信息、交易行为,努力打造汽车实体和虚拟交易产业城。深入研究汽车回收拆解行业准入制度,规划建设汽车回收拆解市场,形成二手车交易、报废、回收完整的产业链条。“十二五”末,把二手车市场培植成交易额过百亿元的全国知名品牌专业园区。
    文化旅游产业:以本色枣庄、山水乐园为主题,以百年煤城、民族工业先河、铁道游击队原点为靓点,以旅游精品工程和龙头项目为抓手,以创建五个4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全力做大温泉度假、山水生态、工业文化和休闲娱乐、民俗文化“五大旅游载体”,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游客集散、居住、消费的首选地。温泉度假游,以仙坛山温泉小镇建设为依托,整合姑嫂山、护君山、白马泉等名山名泉,重现刘伶古台、仙坛晓翠等古峄县景观,着力打造“温泉度假、生态旅游”品牌,力争2015年前成功创建4A级景区。山水生态游,以龟山风景区开发建设为依托,加大孟庄万亩桃园、百子庙、十里画廊、周村水库景区等资源开发,与熊耳山-抱犊崮风景区强强联合,打造华北最大的喀斯特地质公园,创建“游山东寿湖,登枣庄龟山,览水利奇观,品百味人生”的旅游品牌,力争2015年前成功创建4A级景区。工业文化游,依托枣庄(中兴)工业遗址,统筹景区规划布局,推进“老中兴·城中城”建设,深度挖掘百年历史工业文化,着力打造“百年工业、红色旅游”品牌,力争2015年前成功创建4A级景区。依托飞艇工业产业园,规划建设集飞艇博物馆、飞艇体验区、飞艇科普区于一体的飞艇主题公园,打造国家一级旅游资源。依托国际洋行、义和炭场等具有浓郁铁道游击队气息的遗址遗迹,搜集文物史料,规划建设铁道游击队纪念馆,打造铁道游击队原点红色旅游区。休闲娱乐游,以永安莲花山生态休闲度假区建设为依托,高标准规划建设高山景观、古村红色影视基地、岳飞晾马台、角山农家体验、九鼎莲花山等景点,着力打造“影视文化、田园旅游”品牌,力争2015年前成功创建4A级景区。民俗文化游,以北郊园林风景区为依托,搞好荷香艺园、贡枣颐园、甘泉乐园、樱桃秀园、渔家趣园“五朵金花”建设,着力打造“泉水花乡”农家乐品牌。依托甘泉寺,规划建设全国最大的窑神殿,挖掘宣传200余年窑神文化,开发窑神系列产品,并通过举办“中国窑神节”、窑神庙会、农村古会等活动,做大做响“中国第一窑神”品牌,彰显独特的枣庄历史文化,形成经济倍增效应。同时,规划开发中国煤炭城市节、奚仲汽车创意设计节,加快炭雕、齐村砂陶、铜铸工艺品和铁道游击队纪念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开发,提升游客对地域旅游的认同感。
   (三)突出城市功能定位,着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依据“城市未来一切规划和建设旅游化”的发展趋势,以建设全国首个一切旅游化的城区为目标,突出“提升老城、建设新区”,统筹规划城市布局,努力建设宜学、宜居、宜商、宜业、宜游的生态“五宜”现代化中等城市,成为全国煤炭城市转型典范之一。“十二五”末,努力实现“5个10”的目标,即城市建成区面积新增1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新增10万人、游客每年新增10万人、新建改建10条特色大道、新建10幢充满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
    坚持规划先行。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和基础设施先行、一步到位的原则,搞好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按照“经营城市记忆”的理念,坚持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深度挖掘百年中兴的历史工业文化元素,编制完善市中新区、枣庄经济开发区和老城区改造等修建性详细规划,搞好道路、绿化等配套设施综合规划设计,打造特色工业文化街区,再现民国风貌。坚持村镇规划与城市规划同步推进,突出地域特色文化,重点完善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和农村住房集中连片建设修建性详细规划。强化规划执行力度,严格按照程序实施,凸现规划的严肃性和执行力,全力打造“百年中兴、幸福市中”。
    提升改造老城。实施棚户区改造,坚持政府主导策划规划、拆迁安置、招商运作和资金融集,棚户区改造与旧城改造、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相结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十二五”期间实施完成34个棚户区改造任务。调整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加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不断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完善基础设施,突出抓好城区路网改造,南拓西昌路至峄城,新建枣曹线城区段(新西外环)、人民东路、振兴北路、鑫昌西路、华山南路、建设南路,升级改造君山西路、北山路、汇泉东路、十里泉路等,形成十纵十横的城市交通网络。结合枣临铁路市中段建设,配套建设青檀路、胜利路、解放北路等公铁立交。加强城市交通管理,有效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高标准配套建设供排水、供电、供热、供气、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公厕、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集聚力。拓展老城外延,依托枣庄客运换乘中心规划建设,配套商业网点、住宿餐饮等服务设施,带动城区向东滚动发展。依托城区北部4平方公里现代商贸物流市场规划建设,以现代商贸物流和高标准商业住宅开发建设为重点,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该区域集中。把市南工业区开发作为城市转型的重要标志、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做好策划和规划,打造人本、生态、节能的都市产业区。
    开发建设新区。坚持基础设施先行,项目建设带动,努力把新区规模做大、实力做强、功能做优、特色做足,进一步拉开城市与枣庄新城相向发展的框架,进一步提升城市新区浓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完善服务配套设施,建设4万平方米的城市综合体,配置商业网点,完善商业服务功能;加快鲁南水城·枣庄老街开发建设,完善休闲服务功能;加快枣庄城市转型展览馆建设,完善旅游文化功能,聚集人气商机。高标准完成谷山路以东4平方公里修建性详规和谷山路以西5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加快新区供热、供水、供电、燃气及污水管网配套,将规划建设的龙头西路、文化西路、建华西路、衡山路、谷山路和龙城路等重要道路,更名为墨子街、荀子街、铁道游击队大街、奚仲大街、匡衡大街、毛遂大街、鼎铭大街等特色大道,同时配套建设点缀花坛、喷泉雕塑等道路动感地带,打造平面视野动感之城。加快以九龙湾、东湖、齐村支流和西沙河、矿山塌陷地湿地生态恢复建设为中心的枣庄九龙湾湿地公园建设,改善提升城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市肺”功能。在加快推进湖西景苑、东湖明珠、东湖龙城、东湖豪庭、东湖水印、金泰御苑、恒生锦城等城建项目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匡衡科学楼、荀子大厦、飞艇大厦等10幢穿越时空、风格各异的独立办公楼,吸引市内外中小型企业总部、大型企业总部或科研创新研发分部、金融后台服务分部进驻,形成多个特色总部经济区。大力发展为大众消费服务和生产性服务的创意产业,培育创意经济“孵化基地”,打造科技研发中心和总部基地,建成枣庄人才之“芯”。启动市民中心、群众文体中心、星级宾馆、高档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倾力打造多功能、全方位、亲水生态的RBD主题商务休闲中心和创意中心。“十二五”期间新区开发建设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
  (四)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突出“三个集中”(工业向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大力实施“十项工程”(农业园区化工程、龙头企业带动工程、农村社区全覆盖工程、农村环境建设工程、全民医社保工程、10分钟就医工程、20分钟交通工程、一元制户籍制度工程、农村公园化工程、全民职业培训教育工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引领全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全国城乡统筹示范县(区)之一。
    大力培植乡镇特色产业集群。坚持走“一乡(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之路,引导各乡(镇)、村结合资源和产业发展优势,发展一个或几个水平较高、市场潜力较大、区域特色明显的主导产业或主导产品,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实现兴农富民。齐村镇依托机械加工和旅游产业,加快打造机械加工基地和旅游新镇;孟庄镇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冶金材料产业、食品工业;税郭镇依托产业基础,加快纺织、焦电产业膨胀;西王庄乡依托中泰化工园建设和特色农业,集聚发展化工和农产品加工产业;永安乡依托食用菌产业和生态休闲度假区,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和乡村旅游品牌;光明路街道依托二手车交易中心,加快发展三产服务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成功申报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为契机,夯实农业基础,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集约、高效农业,着力把市中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带动区。突出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二五”期间治理中低产田8万亩,建设6万亩优质强筋小麦、专用玉米生产基地。突出发展特色农业,以孟庄万亩桃园采摘、齐村前良樱桃采摘、西王庄有机蔬菜种植为依托,开发建设特种果蔬种植采摘园、名贵花卉种植观光园等示范园区。加强农产品综合标准化生产培育,2015年,全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达到32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突出发展特色养殖加工产业,围绕发展肉鸭养殖加工,培植壮大龙盛畜禽、龙业果蔬、易德食品等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包装,重点培育君安、继堂等地方品牌。到2015年发展肉鸭养殖专业村30个、标准化肉鸭养殖基地、养殖小区30个,全区肉鸭出栏能力1亿只。同时,培育壮大兄弟食品、万兴饲料等农业龙头企业,2015年底,全区市级农产品龙头企业发展到35家,省级龙头企业达到5家。
    加快新农村建设。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城中村、城边村、园中村、镇中村以及工矿搬迁村等为重点,加大村庄整合力度,将全区111个行政村合并建成41个新型农村社区。加快推进蟠龙河、鲁王桥、东王庄、聂庄、汤庄、凤凰岭等社区开发,配套改善农民就业、居住、就医及子女就学条件,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和聚集,促进有条件的农民工有序转为城镇居民。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土地使用产权改革试点工作,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齐村110KV、新华110KV和光明220KV输变电工程。加快农村公路建设,适时开展网化工程,并逐步向自然村延伸,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水、气、医、学、视、澡、厕”等基础设施,“十二五”末,实现户户通自来水、村村通有线电视,80%的村实现户户通水泥路,沼气示范村、太阳能示范村比例分别达到50%和60%。
    加快生态区建设。树立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修复、绿化美化、蓝天碧水三大工程,打造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市中。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建立生态保护与治理档案,实施动态监督,按照“谁开发、谁治理,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强化水土流失、矿区塌陷地和毁坏山体的综合治理,有效恢复生态环境。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加大绿色通道、城乡绿化、农田林网建设力度,构建沿河、沿路生态林网、经济林网,打造绿色市中。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对所有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实行全天候、全覆盖保洁和管理。配套完善农村环卫设施和机构,逐步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镇清运、区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十二五”末,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实施蓝天碧水工程,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速淘汰和关闭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加强对重点污染源、河流、环境空气、噪声和大气等环境要素监测,杜绝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加快东西沙河、齐村支流、税郭支流、郭里集支流等河道治理步伐,打造沿河生态景观长廊。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水库扩容,建成亿方以上的大型水库,有效增加水资源总量。
  (五)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把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保存量、抓增量、调结构、抓服务,不断拓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以开放促调整、促转型、促发展。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围绕引进境外项目、大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低碳环保、新兴产业项目,大力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招商。精心筛选全区有实力的和成长型企业,开展与国内外500强、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合作,通过挂靠、联合、参股、加盟、融资、收购、兼并等方式,借助外来资金、技术力量等膨胀企业规模。积极发展项目融资、股权融资、企业并购,创新开展中介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实现招商信息和招商网络的全覆盖。注重引进项目、资金与引进智力、人才和先进技术相结合,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
    努力扩大对外贸易。充分研究和把握国际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提升进出口水平。积极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巩固纺织服装、乐器、玩具等优势产品出口,积极开拓化工、五金、农产品、机械制造等产品出口。加大对生产型民营企业的服务引导和信息支持,大力提倡和推动生产型企业组建外贸公司,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实现以贸促企。
    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支持企业开展国际经济贸易合作。发挥新远大、新中兴和华派制衣等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各类资源开发型、出口导向型、产业转移型和技术寻求型的企业发展海外工程承包,拓展海外投资。加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宏观指导和服务,设立 “境外投资发展专项基金”和“境外发展引导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境外投资,在海外建立加工贸易区。建立和完善对外经济合作发展金融体系,推动银企合作,使“走出去”的企业在融资、信用证、项目保函、信贷等方面得到有效支持。
   (六)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核心,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围绕巩固发展区域性教育中心,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结合新区建设、棚户区改造、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幼儿入园难问题,做大做强区实验幼儿园,每个乡镇、街道按照《山东省幼儿园办园标准》改扩建1—2所中心幼儿园,中心幼儿园创建成省、市级示范幼儿园比率分别达到20%和100%;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城区达到95%以上,农村达到90%以上。巩固提高义务教育。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特色品牌学校创建工程,在全省、全市创建20个精品特色学校;实施校舍安全改造工程,完成5.6万平方米校舍改造任务;实施名校带动工程,加强城乡交流,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加快普及高中教育。整合高中教育资源,围绕全区产业发展重点,建设1处省规以上标准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3500人左右,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5%以上。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补充更新机制。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提高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城区学校实现班班多媒体,乡镇中小学50%以上的班级实现多媒体化,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建成门户网站,实现“班班通”,形成信息化教学环境,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努力扩大社会就业。以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以实现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为目标,本着“让每一名有劳动能力和致富意愿的群众有活干、有钱赚”的原则,统筹城乡就业,以帮扶带就业,以培训促就业。依托中天步行街“巾帼创业品牌街”、吉品街“创业一条街”、永安新型社区“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鲁南水城·枣庄老街YBC枣庄城市青年创业辅导基地等特色创业平台,充分发挥“创业辅导师”、“创业专家志愿团”的作用,采取开辟“创业课堂”、开办培训夜校等形式,深入开展民营创业带头人、工友创业、青春创业、客厅工厂、巾帼创业等活动,突出做好失地农民、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做好军队复转人员就业安置工作,为复转军人自谋职业搭建平台,2015年,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率达到80%以上。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用工管理体系、职业培训体系、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一体化的培训、就业、社会保障工作机制。完善再就业援助制度和困难群众帮扶机制,努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优先安排特殊困难群体就业。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规范企业用工和职业介绍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力争到201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5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万人。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工作,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将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等全社会老百姓纳入覆盖范围,2015年底,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2015年底,全区养老服务机构床位超过1600张,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以上。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监督完善,搞好社会保险制度衔接。医保工作,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做好困难企业职工和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的参保工作,巩固新农合工作成果。2015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合参保率均达到100%。社会救助,加大政府投入,逐步建立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医疗、教育、住房、慈善、司法等救助为配套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巩固加强双拥优抚体系建设,把优抚对象的生活、医疗、住房救助纳入社会救助体系。社区建设,健全完善城乡基层民主政治体系,“十二五”末,全区50%的城市社区达到国家级示范社区标准,90%以上的城市社区达到省级示范社区标准,农村社区实现全覆盖。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和医药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升区医院、区妇保院医疗保障综合能力和乡(镇)、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涵建设。巩固完善“城乡医疗服务15分钟就医圈”,构建新型城乡卫生服务网络。优化医疗机构布局,在城市新区规划建设区中医医院。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系,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场所卫生监管,及时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力争到2015年,医院病床数达到每千人口3.5张以上。医改五项重点工作任务初步实现,城乡居民生命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始终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严格落实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一票否决和追踪奖惩等各项制度,加大计生经费投入,坚持综合施治,强化“属地管理,以房管人”,以网络指纹查体系统和全员人口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应用为抓手,全面开展已婚育龄妇女健康查体,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严厉打击“两非”行为。深化宣传教育,推进移风易俗,实施合同化管理,夯实农村、城市、企业三块基石,加快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治、自主、自觉进程。坚持开展优质服务,完善导向机制,建立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新机制,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二五”末,全区人口控制在55.8万人以内,年均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3.73‰、7.85‰以内。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提升文化软实力。围绕打造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塑造一批特色文化街区、扶持一批重点文化事业项目、兴建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创作一批文艺精品力作、培养一批优秀人才队伍的“六个一批”目标,全面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依托中兴文化和铁道游击队文化,规划建设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并借助公园绿地、道路广场、城市雕塑和地标建筑等载体,重点打造以“煤”为核心的工业文化、以“铁道游击队”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申报和传承工作,积极申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严格规范新闻出版、印刷市场秩序,积极组织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净化文化市场。完善乡镇、街道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建设,“十二五”末,全区农家书屋建设实现全覆盖。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广告演艺、文化会展、印刷复制等各类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完善政府投入、金融、税收等政策扶持机制,设立文化产业专项发展基金,成立文化产业发展高端顾问团,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商会,解决发展文化产业投入不足问题。依托东湖公园奇石馆和规划中的马世晓艺术馆等一批文化场馆,建设鲁南文化交流中心和文化产品开发交易集散地。同时,依托永安南部山区和齐村陆庄打造影视文化基地,开发鲁南水城·枣庄老街高端休闲娱乐演艺文化基地、枣庄(中兴)工业遗址煤文化旅游休闲基地和甘泉寺、龟山宗教文化基地等四大文化产业基地。力争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或超过5%。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竞技水平为根本任务,深化体育改革,创新工作机制,推动全区体育工作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坚持把群众体育作为基础工作来抓,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构建群众性、多元化、全面发展的群众体育新格局。以方便群众就近参加体育活动为目标,搞好群众健身设施建设,2015年,全区80%的乡镇建成全省体育先进乡镇,每个乡镇都建成一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或健身指导中心,城区新建居民小区体育活动场地达到人均1.5平方米以上。把竞技体育作为发展重点,深化训练体制改革,建立调控、激励机制,全力抓好尖子运动员的选拔、培养、输送工作。抓好教练员的培养和管理培训工作,扩大教练员队伍,实现教练员队伍的合理搭配和正常递补。积极培育体育市场,鼓励企业投资体育健身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重点,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教师节、护士节、劳动节、雷锋纪念日等节庆日,大力实施窗口行业“丝雨明星”评选活动,丰富“丝雨”品牌内涵,放大“丝雨”品牌效应。大力组织开展“文明市中”、“文明乡(街)”、“文明村(居)、文明家庭、文明市民”创建和“感动市中”道德模范人物评选活动,提高市民综合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突出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教育群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思想侵蚀,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以政府信用为关键、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加快政府、企业、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全社会的信用体系,打造“诚信市中”。
    加快推进平安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健全机构,整合力量,落实维稳措施,形成社会治安联防、矛盾纠纷联调、突出问题联治、重点工作联动、基层平安联创的“大维稳”格局。健全完善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组织和制度,着力解决好土地征用、城镇拆迁改造、企业重组改制过程中引发的矛盾和问题。紧紧依靠广大群众做好信访工作,建立群众信息员队伍,把群众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村居、社区,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群众工作网络,切实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良性互动,努力提升源头治理和日常管理能力。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活动,不断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格落实工作责任,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地震安全基础工作,完成数字地震综合监测站建设,构建震情、灾情信息快速传输系统和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提高防灾减灾综合能力。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完善以煤矿、非煤矿山、化工、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为重点的监管网络,强化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从源头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切实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基层基础,争创全国安全社区先进县(区)。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以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全社会动员机制建设为重点,全方位推进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扎实开展和谐乡镇(街道)、和谐社区、和谐企业创建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发展民族宗教、妇女儿童、关心下一代、民兵预备役、党史、档案、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科协、老年科协、史志、老龄、残疾人、对台等各项社会事业,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四、健全完善规划的保障落实体系

进一步健全完善规划落实的政策措施,强化规划的编制、实施、落实机制,确保“十二五”规划主要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科技保障。坚持科技强区战略,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持、企业主导、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支撑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激励机制,设立扶持专项基金,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装备制造、生态环保、新型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和现代农业、信息网络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先进科技成果。2015年底,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8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 %以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专利申请服务,2015年底,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量分别达到3000件和1500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管理,建立和完善以科技成果交易转化为重点的创新服务体系,打造科技信息网,建立专利交易市场,培育为企业提供创新服务的中介机构,每年召开一次专利产品交易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人才保障。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坚持人才培养和引进并重,人才管理和使用并举,制定中长期人才战略发展规划,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努力建设规模适量、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加强与枣庄学院、枣庄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中院校的学科联合,突出对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分期分批组织全区中小企业负责人参加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等知名院校高级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培训班和研修班,开展“进浙大、学浙商”等活动,提升企业家队伍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和“人才驿站”功能,充实完善人才信息库,重点引进物流管理、金融债券、生物化工、家政服务和职业经纪人等各类科技人才和专门人才。“十二五”期间,培养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000人、高级管理人才1000人。以机制创新为重点,建立完善人才激励和评价使用机制,尽力为科技人才排忧解难,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切实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为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城市转型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保障。
  (三)政策保障。围绕 “龙头带动突破” 战略实施,对已经率先发展的乡镇(街道)和开发区以及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乡镇(街道),在政策扶持、项目落地、资金补助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分类扶持,实现重点突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开展“软环境硬治理”活动,精简会议文件,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审批时限,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加强效能监察和政风行风建设,推行“并联审批”、“超时默许”、“一事一督办” 等制度,提高企业投资便利程度,形成有利于外商投资、项目发展的市场环境。健全财政体制,积极组织财政收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强化政府投资引导,财政投入支持重点工程项目,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强薄弱环节建设,运用财政手段,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效益性。科学规划土地用途,合理供应土地,积极推进土地市场化改革进程,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行业、领域和落实空间发展规划的重点工程,在土地供应上优先考虑和安排。
  (四)资金保障。瞄准国家投资导向和扶持重点,全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大力实施资金融通工程,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对接,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十二五”期间,引进3-5家外地商业银行入驻我区。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信用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作用,积极发展信贷、债券、信托、票据等多种融资形式,全力搞好融资贷款。建立市场化融资运作机制,合理高效使用城市转型专项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主体,破解资金瓶颈。强化政府投入,建立企业上市激励机制,委托专业机构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大、行业技术领先的优质上市资源,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运作模式,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十二五”期间,力争上市企业达到2-3家。
  (五)项目保障。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拉动作用,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突出城市转型工程(项目)建设,每年坚持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加大前期投入,深化前期论证,加强项目策划、运作、储备、申报和建设力度,建立健全项目不断生成、滚动发展、有序推进的长效机制,集中储备、实施一批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扩大投资规模,提升投资效益。“十二五”期间,全区新上重点项目500个,总投资超过600亿元。
  (六)组织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实施规划领导小组,协调解决规划实施重大问题,监督检查重大事项进展和落实情况。各乡镇(街道)、部门、各基层单位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精神,组织好各区域和专题规划的实施。明确责任分工。对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列入相关单位、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年度重大事项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每年需要重点推进的重大事项,落实到牵头责任单位,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建立考评机制。加快建立健全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机制,不断完善政绩考核内容,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指标,增加质量效益、创新能力、生态建设、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等考核权重。牢固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任用的重要依据,使转方式调结构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的自觉行动。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实行好分线指挥,切实奖优罚劣,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加强舆论监督。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及时发布各类信息,加强规划实施宣传,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实施的决策和监督;提高市场主体把握市场运行和科学决策的能力,推进公众参与规划实施的规范化、制度化。
  (七)机制保障。加强公共管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作用,加强公共管理机制体制创新,完善公共管理体系和政策,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完善规划体系。进一步编制好专项规划和乡镇规划,搞好各级各类规划间的衔接,在空间布局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相互衔接,形成对全区“十二五”规划的有力支撑。落实功能定位。依据全区“十二五”规划总体布局,科学确定各乡镇(街道)、园区功能定位,体现各自特色,实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开展规划评估。建立规划定期评估制度,总体规划由区政府组织评估,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由规划编制部门组织评估,当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重要原因使经济运行偏离规划目标太大时,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报请人大常委会审议核准实施,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

相关文章

中共市中区委、市中区人民政府主办 各镇街、区直部门内容保障

市中区大数据中心建设 地址:枣庄市市中区君山中路321号 邮编:27710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2)3921308 举报邮箱:szqxxglzx@zz.shandong.cn

网站备案:鲁ICP备07002590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3704020008  鲁公网安备:37040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