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光明路街道认真落实乡村文化振兴部署要求,注重加强农村基层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加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充分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是搭建“学习交流大平台”。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驿站、农家书屋、健身广场等阵地建设,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并依托文化阵地开展农业技术、法律法规等宣讲活动;举行故事会、读书沙龙等文化活动。目前,已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22个,规范化农家书屋14处,配备村级图书管理员14名,各村藏书量超过300册,借阅人次2000余人,每年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余场次,每年带领辖区600余名阅读爱好者共同打卡咪咕“我爱阅读100天”活动,让书香侵染群众精神生活。同步推动体育事业发展,2023年以来,新建健身场地4处,申请更换、新增健身器材74件,开展体育活动15场,参与人数1000余人,围绕党的理论政策、移风易俗、美德健康、卫生科技等方面开展各类宣讲活动150余场,受众12000余人。
二是搭建“文艺展示大舞台”。积极整合各类志愿队及文明传播资源,成立新时代实践志愿服务队,持续推进新时代文明活动向前发展;注重农村文艺队伍建设,挖掘辖区内培训学校、文艺人才、群众文艺骨干等潜力,培育农民文艺骨干、民间艺人、文化能人,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激活农村文化,不断丰富群众“精神食粮”。目前各村(社区)组建广场舞、太极拳等演出队伍23支,打造了“小红土”志愿服务、党员志愿服务、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志愿服务、“艺绽光明”文化惠民志愿服务、普法志愿服务、青年志愿服务、“爱心妈妈”志愿服务7类志愿服务队伍,2023年以来,累计开展“周六剧场”暨送戏下乡文艺演出46场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累计达到170天,依托节日节点先后举办“礼赞二十大 舞动新时代”光明路街道广场舞展演、“舞动中秋 喜迎国庆”农民丰收节展演活动、小戏小剧巡演等活动,覆盖人口超10万人次。
三是搭建“非遗趣味大讲台”。深入挖掘特色“非遗项目”,积极组织非遗传承人、非遗作品参加山东非遗二十年摄影展、山东旅游商品大赛、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等各级非遗展和系列宣传以及评选活动,古法内雕擦色工艺、枣庄筱凡剪纸、田屯邵家猪头肉卤煮技艺等3个特色“非遗项目”入选第九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利用以“文化遗产日”等各类重大节庆和文化旅游活动为契机,开展各类宣传活动,线上利用光明路街道综合文化站视频号发布山东手造系列视频《筱凡剪纸》、《鲁南葫芦烙画》、《古法内雕擦色工艺》等非遗宣传视频20个,线下开展非遗与文物主题宣传展示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等活动15场次,介绍辖区内的非遗项目、文保单位、红色文化等,让非遗文化“活”起来。强化文物保护工作,定期召开文物工作专题研究会,组织文保员每周开展安全巡视检查。
中共市中区委、市中区人民政府主办 各镇街、区直部门内容保障
市中区大数据中心建设 地址:枣庄市市中区君山中路321号 邮编:27710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2)3921308 举报邮箱:szqxxglzx@zz.shandong.cn
网站备案:鲁ICP备07002590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3704020008 鲁公网安备:37040202000003号